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4000字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4000字

1. 起源

我相信业力。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只遇见几千人,真正能成为朋友和知己的就更少了。这百亿亿的几率之中,除了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因素外,还有偶然性的必然性。人与人之间,很有可能因为一些很小的因素的干扰,两人的路径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就像两条起点没有交点的射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又或者是因为很多因素的聚合而相识、相识。

我相信我与《国史纲要》的缘分一定是许多微小因素叠加造成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是无锡人,这让他更好奇),没有学中医,并没有因为学习中医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因”是相互叠加的,甚至在这个“因”的背后还有“因的因”,共同产生了这个“因”。影响”。我想把这一切的“因”和“果”称为命运。

机缘巧合,我读到了《国史纲要》。

一年前买了《国史纲要》,具体日期已经在我脑海中淡化了,大概是2017年初。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出于习惯在豆瓣上搜索了一下,试图找到一个看看先行者对这本书的评价。毕竟,没有人有很多金钱和时间可以浪费。当然,《国史纲要》怎能令人失望呢?即使夹杂着一点贬低,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

我不敢对所有人做出任何评判,更何况我也没有资格这样做。我借用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来用。

钱穆,字宾斯,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江南大学教授,并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着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岁月》、《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纲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政治学》《论语》、《论语新解》、《庄子汇编》、《朱熹新学案》、《 《中国学术思想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中国文学丛书》、《双溪独语》、《晚学盲语》、《师友杂记》等约六十种书籍。

《国史纲要》诞生于战乱年代。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出于对动荡时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钱穆老师以“续历圣人绝学”为基础,怀着崇高的志向书写了这本书。 “为世世代代创造和平”。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钱穆老师熟悉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详细了解历史脉络。 《四书五经》都是先秦各家的经典,他们都精通。在此我无需赞扬老师的名号。老师现在的历史地位就是对他成就的最好认可。

不得不说,我对钱穆老师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光有《国史纲要》肯定是不够的。未来很长很长,有多少人能继承老师的“绝活”?

3. 信仰

如今,很多书籍往往制作粗制滥造,大多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编写的,甚至常常表现出一种阿谀奉承的卑鄙态度。为了赢得大众的关注,标题力求新颖,内容力求通俗、怪异。为了卖掉这本书,一些简单的断言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好像这本书的主体变成了数学考试的证明题一样。

《国史纲要》当然与许多普通书籍不同。

本章开头提出了对读者的要求。钱穆老师没有向读者低头的信念。相反,老师希望利用开篇来筛选读者。 —— 如果你不符合我规定的条件,尽量不要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钱穆老师建议,在阅读本书之前,首先应该有以下信念:

1.我们应该相信,任何国家的公民,尤其是那些自称知识水平以上的公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过去历史有所了解。否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是有知识的公民。

2、所谓了解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必须伴随着对自己国家过去历史的一种温暖和尊重。否则,就只能算是了解了一些外国历史,而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3、所谓对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有一种温暖和尊重的人,至少不会对自己国家的过去历史抱有极端的虚无主义。 ——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根本没有价值,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满意的。 —— 至少我们不觉得我们正站在过去历史的最高峰。这是一种肤浅而傲慢的进化论观点。我们把所有的罪恶和弱点都归咎于古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化自我谴责。

4、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国家都必须等到越来越多的国民具备上述条件,国家才有前进的希望。否则,改进相当于被征服国家或分殖民地的改进,与国家本身无关。换句话说,这种进步无非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是文化本身的收缩和减少。这不是其文化本身的转变和发展。

“业力”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如果你细心留意的话,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这里就无需赘述了。

总之,我今天的一切都是我昨天的各种心态和行为造成的,我明天的状态也是我今天的心态和行为造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因果循环不断的链条。

有了这样的信念之后。将视野稍微从个人延伸到时代群体。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这个时代群体的现状,源自于过去历史群体的各种心态和行为。明天球队的状况会怎样呢?看看今天这个群体的心态和行为就知道了。

当今时代,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答案很简单,只要深入历史就可以了。我想了解历史,正是因为我想了解我所属群体的生存状况。正是因为我想了解历史,所以我选择了《国史纲要》,选择了钱穆老师。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知道是谁被洗脑了。他们总是以嚣张的姿态,大声喊叫——,爱国主义伟大,爱国主义光荣,人人都要爱国。事实上,这群人基本上经不起推敲。如果你抓住一个人并问他一点:你喜欢这个国家的什么?你为什么热爱这个国家?我敢说答案会令人失望。大多数人一脸困惑,问为什么——不爱国?他们甚至会问:你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对祖国不忠诚?你不爱国吗?应该被打或者被杀!正义之言,令人肃然起敬。

任何自称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知识的公民都应该了解一点自己国家的历史。这是钱穆老师对所有自称爱国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仔细想想老师的话,老师的意思可能是——个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知道的人都在自称爱国。

4. 起伏

选择《国史纲要》,就等于选择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这对我来说持续了一年,一路上我什至几次想放弃。

至少可以说,这样做的原因有点痛苦。我自己的文言知识浅薄、历史背景虚无、性格懒惰、缺乏勇气和毅力等等诸多原因,让钱穆老师断断续续地在我面前闲逛了半年。年。难道是老师本人对这个年轻学生的“可怕”感到厌恶,难道是我害怕自己没有脸去面对老师的教导。我以为我会拖延,最终放弃,掉进书架,落满灰尘。

《国史纲要》的布局就像老师的开篇一样清晰,完全没有低头迎合后辈的意思。全书采用古代繁体字的竖排版式,文字从右向左书写,全部采用古籍的印刷方式。这给被这个时代宠坏的读者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们有的看不懂繁体中文,有的看不懂古文,或者从右到左的竖排排列不符合长期以来培养的阅读习惯。问题接连而来。老师怎么可能是故意的呢?这是一遍又一遍地筛选读者,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说:放弃。但老师怎么会不知道为什么爱书的人会被这些障碍拒之门外呢?相反,这些栅栏会更符合热爱书籍、热爱历史的人们。或许这根本就不是障碍,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

我承认,在读书初期,我就被这些“栅栏”包围、挡住,甚至产生了怀疑。中间有一段很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的章节。历史语境本身就是一片混乱,国家四分五裂,战乱绵长,南北分裂,士气低落,政治底层黑暗。在这么多负面信息的冲击下,我一度想寻求大师的指点,帮助我渡过难关。最后,响应“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搁置、冷静一段时间后,一口气读完了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势仍时而混乱,但一路走来的读书逐渐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我每天花一个小时读完,在读完第一卷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一卷造成的绊脚石相比,第二卷的阅读速度就像一个奇迹。前期所有的绊脚石都不再是绊脚石,读起来清晰明了。

5. 简介

在扉页上,老师用这一段总结了整篇文章: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为是按照大学教科书的风格写的,所以必须简洁,只给出一个大纲,省略一些琐碎的细节。内容兼顾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国际形势,但力求将其融为一体,了解治兴衰乱的原因,听其一致、一致。统一,以指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命被寄往何处。至于他的人物细节以及他的生涯准备,就留给读者们参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了。本书的目的是发现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相继演变和发展,为中国人如何应对现代的各种事件提供参考。

正如老师所说,“简短”贯穿全书。人物和事件只是简单地提及,甚至是简单地提及。如果你和我一样,很多历史人物和细节都没有听说过,你很可能会和我一样,在阅读中产生很多疑惑,甚至放弃。

不过,如果你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你就会释然了。老师的用意是“了解其政兴衰乱的原因,闻其作为统一制度而一贯传承,以点明国家民族生命之源”。 ”并达到“为中国人如何应对当代各种事件提供参考”。 ”。这源于老师“平定万物”的远大志向。

与对人物和事件的简短描述不同,老师特别关注历史的跌宕起伏和动荡。其目的无非是描述繁荣的原因,指出动荡的原因,以警示后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人事,而不取决于命运。人事既然有努力的地方,人事的好坏就来自于精神或心态。无论武士、农民甚至外国人当权,都需要依靠士人阶级,即士人来治理国家。除了统治阶级的垄断权力之外,士人的精神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兴衰。垄断一旦掌权,就很难改变。除非农民群体达到彻底绝望的地步,否则他们永远不会有积极寻求变革的动力和意愿。然而,作为一群肩负着自己使命的士人,他们向上监督权力,向下治理民政。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国家就会彻底失去希望。

一旦你明白了老师的意图,你就不需要太纠结细节了。它只需要“读者添加自己的参考文献并进行自己的扩展”。

6. 附件

《国史纲要》有姊妹卷——《中国通史》。来自钱穆老师的学生叶龙。封面上打着“钱穆《国史纲要》课堂版”的横幅。

我出于对《国史纲要》的恐惧而买了这本书,目的是作为阅读原文的辅助工具。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辅助根本就不是辅助。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是附属作品,浪费了几十块钱。

所谓的课堂版,无非就是一个极其简单粗暴的缺失版。动乱兴亡的关键部分已经省略,只列出了各个朝代的简单变化。文字就像流水帐,读起来枯燥无味。其实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看出,这是钱穆老师在深入研究历史后口授的文字。听课时,学生们记下了几笔,想当然地认为,反复咀嚼后,就觉得乏味了。

这也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读就读原著。就连《国史纲要》,也是钱穆老师精选古籍后呈现的家族观。

可见读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6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