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400字
《从0到1》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400字
过去两周我读了这本书两遍。第一次逐字逐句地读,第二次我就专注于第一次标记的内容,其他内容我只是浏览了一下。书上的内容很多,但是看了两遍,感觉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什么内容都记不起来了。我最好翻一下我做标记的手记,不然我就写不了了。我就写下要点,结束这本书的阅读。
《从0到1》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人都是企业家和投资者。其中,Peter Thiel在创业界似乎更为出名。他于1998年创立了Paypal,后来于2005年成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
全书从各个方面讲述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并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认为重点还是在于如何真正实现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美国《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还不够。只读了两遍。或许你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横向进步,也称外延式进步,即复制成果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横向进步可以用全球化来代替,全球化就是把经验、技术等有用的东西从一个地方扩展到世界各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一个例子。近二三十年来,我们不断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加入世贸组织,不断融入全球化浪潮。取得了快速发展。
《从0到1》读书笔记与感悟
第二种进步叫纵向进步,也叫纵深进步,就是探索新的路径,也就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地方在于我们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呼叫技术。取代垂直进步的一个词就是技术。沿着上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语言所体现的变化。我们一直喊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也说明我国在经历了前两三年的简单复制之后,几十年来,单纯靠投资拉动、简单复制国外经验、只求水平进步已经不够了。它需要迈向更高的水平。取得纵向进步。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的高效协作,依靠纵向进步,即依靠新技术的诞生在市场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型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缓慢,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承担风险。除非迫不得已,他们往往不愿放弃原有的产品和系统而进行创新,这给初创公司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创业空间。我们怎样才能持续创新?即不断地质疑现有的观念,从头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神秘事物,始终保持着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来解释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一种是垄断。
完美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的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企业没有市场力量,其产品的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赚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公司加入,供需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价格就会下跌,之前的利润就会损失。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垄断是完全竞争的对立面。垄断公司没有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应和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创业路上,要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做一些没有特色的生意,建立一家没有特色的公司。
垄断公司和完全竞争公司在向外界描述自己的公司时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公司总是把自己定义为多元化公司,并扩大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的分类,因为这样,他们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就会很小,并且可以强调自己面临着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并规避政府检查和审计。相反,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结为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强调自己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有多么独特,试图削弱市场竞争。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说我们所处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开一家店来修手机,那么全国范围内就有几十万、上百万家手机维修店。你将根本无法展现出你的优势,你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可以做上门服务,那么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并不多。如果你能提供上门服务,开通全国几十个城市,你不仅超越了同行,而且你也有了投资者。我们愿意为您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创造不同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方法本身就是创新,也是技术的一种形式。所以,你越强大,你就越不愿意表现出来,而你越弱,你就越想表现出你有多强大。这似乎与世间人的行为美德非常相似。
作者在书中对垄断企业颇为推崇。他认为垄断公司促进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公司创新的动力。我觉得他讲的这种垄断应该加上一个定语,就是非行业垄断。如果一个企业依靠自身创新和成长,解决独特问题并获得垄断地位,成为垄断企业并获得垄断利润,它就会不断创新和变革,以维持其垄断地位。但对于行业垄断,我认为企业没有创新动力,比如中国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政府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动力。
怎样才能成为垄断企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容易理解。网络效应是指一个产品使用的人越多,它的用处就越大,比如微信、Facebook。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时,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变得越来越垄断,比如百度搜索。事实上,随着搜索的人越来越多,它的搜索功能也变得更加智能、更加实用。规模经济是指当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例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笔者的观点是,竞争往往会导致双方双输的局面。他认为,竞争会导致幻觉,徒劳地追求不存在的“机会”,而且竞争也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投资一个东西,和竞争对手打架的时候,首先要思考这个东西本身是否值得做。如果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成功了,击败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意义。这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很多事情都是内部做的,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付出了努力,也感动了自己,但实际上,他们最终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也许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觉到。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完美的目标市场是一小群特定的人群,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它不应该是一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在一个大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很难取得1%的份额。之前听傅盛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些初创公司在做BP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用它来表明自己的公司很有前途。 VC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如果BAT进入这个行业,你该怎么办?很多初创公司都会回答:我们比他们更努力……我们比他们更努力……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他举了前几年春节期间微信团队的例子。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的几十个人除夕夜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进行修正。这种员工的努力和公司的资源投入是小公司所无法企及的,所以你无法大规模地与那些巨头竞争。因此,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还是需要进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身的创新和效率,快速建立行业壁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市场竞争力上避免那些巨头的拦截,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效率快速建立行业壁垒。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再拓展到稍大的相关市场,继续增长。
达尔文强调设定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他说,即使没有做好准备,生命也会“进化”。没有计划的进步称为进化。在商业世界中,只有拥有明确的目标、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明确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建设和实现未来,才有意义。我想这个理论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术上的懒惰”是一样的。经营企业,首先要想清楚未来,瞄准“终局”。企业应该打造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能感动自己,而感动不了市场和客户。很多企业在没有想清楚这一点的时候,只会做“各种组合”的事情。然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最应该做的事情,并集中精力把它做好。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律。很多人都熟悉这两个术语。为了加深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的意思是:凡有的,就会给他更多,使他拥有绰绰有余。对于那些没有的,连他们有的也要夺走。幂律,也称为帕累托法则,或80-20 法则,无需解释。在商业世界中,行业内20%的公司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律,即一家领先公司为VC创造的利润往往等于其获得的利润之和。所有其他公司,所以投资者必须尽力寻找那些能够从0到1的有潜力的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并获得整个投资基金的总价值。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最为重要。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必须建立在公开但不为人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必须坚信,世界上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何发现其中的秘密?就是设定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第二类是通过不懈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第二种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设立,主要描述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初创公司应该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是用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而低薪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股权而不是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工作,而股票是创始人长期保持公司团结的最佳方式。
关于公司创始人的悖论。极端企业家的形象早已出现在世界各地,而且随处可见。很多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者特别的创始人,但公司的衰落却往往是由于对创始人的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来说,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是具有某种特殊品质或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做出权威而关键的决策,让公司能够很好地启动。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尽快成功突破。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业,一定是因为他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定。作者还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并将对神话的不相信误认为是智慧。
很多公司都长期带着创始人留下的印记,正是因为有明智的创始人,公司才能够快速成功,比如柳传志的联想、张瑞敏的海尔、雷军的小米、雷军的京东等。于刘强东。我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十多年前我在明基工作的时候,总经理迈克尔也是明基的灵魂人物,或者说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的管理是公司自上而下的。从他做事的方式来看,没有人质疑他的决定。这在明基大陆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战略的作用。大家工作风格统一,团队工作效率很高。
然而,过度依赖创始人也有其弊端。由于没有人敢质疑创始人的决策,如果创始人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由于创始人多年来在团队中受到追捧,他会相信自己拥有不依赖他人的能力。凭借神通,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样想并不代表个人的强大,反而表明他把人们的钦佩或嘲笑当成了事实。明基后来走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下滑之外,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无关。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取决于创始人,而初创期过后我们还是需要靠制度来维持公司决策的长期稳定性。
现在就这样。有时间我会多读几遍。如果我有新的见解,我会将其添加到其他文章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6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