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我非常喜欢王小波。虽然我在读《沉默的大多数》时批评过他很多次,但我还是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他的魅力,而且读完他的书后,我的心情愉悦了很多。文学作品是人性的宝库,我的沐浴春风之旅才刚刚开始。

实用与文学

关于阅读的一些小知识:

前两天,我看到AA的书架——,黄色的木架子上摆满了三层文学作品。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44本书。我以为AA就是看文学作品的爱好,就连BB也很佩服他(因为他读过《追忆似水年华》(书架上还有全套),他肯定读书很多年了如果他像BB一样,小学就开始读经典的话,现在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一百五十本书,算上借来的书,才不到两百本书,和一年六百多本书相差甚远。我在网上看到,不过AA的文学修养很高,BB的文学修养也不低,数了数他们读的书,我觉得自己可以努力跟上,不用再把自己困在一个多的书里了。一年读一千六百本书,要成为一名作家,至少要读一千本书,最好是两千多本书,以此类推。

网上有一些文章,确实讲鼓励人们多读书,热爱学习,自律自强。然而,它们都有相反的效果。他们凭空捏造出超人的标准,半威胁半呼吁让读者学习。

当我看到读书超人的例子时,我感到非常自卑。我心想我一年只读了这么多书。我怎样才能跟上这个例子?对此,我当时可以安慰自己。你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您已在当当云阅读浏览整本书简介。至少要有几千本书。

后来我在记录这两年读了多少本书的时候,也把没读完的几十本书也算进去了。当时我想反正这些书我都不想再看了,也快看完了,所以就收录了。还。

但事实上,我读过的很多实用书籍就像是公众号知乎文章的升级版。当然还有好处,就是可以戒掉玩知乎、看公众号的瘾。还有一些比较科学的书籍,给了我一次奇妙的体验,也给了我无穷无尽的辩论素材(我的大一和心理学老师的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

让我们抛弃关于作家和阅读例子的无用结论。爱读书的道理总是那么可亲,又不那么难以克服。都是踮起脚尖就能到达的地方。

读完书后的感想:

说起王小波,一开始是因为他是BB最喜欢的作家,《沉默》位列榜单前五。我忍不住好奇。另外,我以前买过他的很多书,晚上就用手机浏览或阅读。 “我很少选择读《沉默》,然后开始了辩论王小波观点的旅程。当然,我读他的书的本质目的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辩论只是一些观点和其他观察角度。”我不喜欢辩论的感觉,但是学习的感觉很快乐,我喜欢王小波的“有趣”,很同意他说的“多样性是幸福的源泉”,他强调了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方面比如《道德经怎么说》的教授说,老子没有提到那些大家都在谈论的、大家都看过的方面,他强调的是大家忽略的重要方面。他把社会各方面的缺点和大家“不屑”的优点都提了出来,就像“一阴一阳是道”一样,人不能只看到阳的一面,阴的一面也有很多。功德大了,阳气太多了,就会出问题。需要有人平衡阴阳,需要有人指出缺点,需要有人凸显被忽视的美好。所以,我喜欢王小波。他的写作就像老子一样,给被遗弃的美丽以“合适的位置”。

我知道,在他那个时代,写出如此诚实的文字并不容易。我也知道他经历过文革,在文革的谎言中长大。他不可避免地厌恶颓废的事物,甚至完全否定传统。他在国外被救赎,“崇洋媚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即使受到文革的“剥削”,他仍然想为祖国做一些贡献,希望祖国变得更好。这是很有价值的。

我在《沉默》中看到了很多对BB的引用,包括那句经典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安娜卡列尼娜,看不懂也很正常”。它出自《沉默》,那是王小波式的骂人话,骂受不了的人是傻子。当时我就傻眼了,写了一些反驳笔记。我明白人总是有局限性的,容易自恋,贬低与众不同的人,但无缘无故地被贴上傻瓜的标签就太过分了,更何况我还想读他的书,所以那一刻我对王小波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当然,这种不满很快就消失了。虽然他说的太多了,但我当时确实还不够好。我接受“像王小波一样被嘲笑”。而且,他是我想学习的人,所以我就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边了。不那么严谨的观点只是时代和个人局限性的结果。虽然我被嘲笑了,但王小波的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读了他的书后我感觉更快乐,所以我喜欢他。

文学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今天我稍微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感觉心里的一些不好的执念正在慢慢的解除,生活更加轻松愉快。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放开了什么,但我有一种“挽着王小波的手臂,一起享受生活”的感觉。那些莫名的、奇怪的、难受的纠葛,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本质。

我很幸运认识王小波。他让我爱上了文学,开始了我的文学修养之旅。

快乐聊天记录

《沉默的大多数》原文: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但有些人却看不懂。这意味着有些人具有超强的幸福能力。这种优越感是最令人羡慕的。消除这种优势的一种方法是在聪明人的头上打一记闷棍,让他变得更愚蠢。另一种方式是:当聪明人和傻瓜发生争执时,我们总是说傻瓜是对的。久而久之,聪明人就会变得愚蠢。这个方法现在正在使用。

我的吐槽:

什么?我突然发现了BB那句话“有些人受不了”的由来。 (后来发现我傻了……)

那时,我不能看《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它很无聊。如果你说我因此而笨,我也乐意接受(我开始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何况修养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你说我笨,因为我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太低了,我不同意。

如果没有这样的二分法,你读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你如何区分聪明人和傻瓜?而且,就算过去看不懂,以后或许也能读懂。你曾经喜欢的一本书,有一天你会鄙视它。你对书的态度有千百种变化,不读这类书的理由有千百种。有成千上万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笔记,调皮、可爱又睿智

痛苦的事情不一定要用幸福来形容:

如果“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外国,那该多好啊。这些想法是可耻的,但也不能说是冷漠的。中国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说是好事;中国人说一些废话,我们就说有道理。这种做法称为化痰。有的年轻人把这些如痰一般的想法写进了书里。他们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粘液,但他们只是耸人听闻。

“文革”期间,很多中年人上山下乡,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这是一个巨大的痛苦;但他们却感到很幸福并说:青春无悔!又比如,古往今来,中国人总是在强权面前低头,摧毁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痛苦,但也有人说:这很幸福!久而久之,我们就到了难以辨别是非、无法辨别嗅觉和味觉的地步……这就是我们喉咙里的痰。

现在我们来说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它来自伟人,在伟人的心里是好的,但在普通人的心里就不好用了。有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我来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个逻辑就足够了。生活中,你会遇到一些好事,也会遇到一些坏事。我可以处理好的事情,也可以处理坏的事情。就这样大度地做一个普通人也不错了。

关于赞美:

人们无法忍受赞美。越是天真单纯的人,越是听到对自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具有各种优越品质,是人类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分东西南北,南下,并传播歇斯底里。我想,一个人的生活越是无趣无望,他就越会竖起耳朵去听这种自私自利的论调。这可能是因为歇斯底里比正常生活更快乐。

错误的推理,错误的前提:

顺便说一下,孟老师的基本方法是论己论人,这是错误的。无论谁推断我们是同性恋,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是。

罗素先生曾经说过,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任何事情都可以推断出来。

做题的时候,有时候你会发现各种奇怪的结果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你犯了一个错误,并且是在错误的前提下推理的。这样的话,你不仅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超过180度,而且还可以推翻现有的所有几何知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你应该停止推断,从一开始就检查整个过程,找出哪里出了问题,之后就放弃所有的推断。

没有区分对错的标准:

道德体系可以简单明了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良心和情感来辨别是非。斯蒂芬可以指出制造大炮是残酷的,他可以指出对生意挑剔是可憎的。世界对于他来说极其简单,是非都写在了一切、每个人的脸上。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可以难倒他。说来惭愧,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是一流的史蒂芬。那时我也能辨别是非,甚至可以说:光明是好的,黑暗是坏的;光明是好的,黑暗是坏的。左边是好的,右边是坏的;东方好,西方坏;等等。

有了这种情感,我们就不难将世间一切事物分为两类:好与坏。 “明辨是非”对我们来说不难,但要完成任何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

当我们学会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分为好与坏之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仍然非常非常贫乏。我们还需要继续了解一切是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影响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将面临重大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守旧的价值观?事实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接触和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他们一生都停留在“明辨是非”的层面上。可以说,接受一个道德体系只达到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但接受一个真理体系则困难得多。人们一生都在研究科学、接触社会。知道的人越多,就越难辨别是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76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