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0字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突然衰落。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觉新是巴金笔下的《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巴金老师也曾说过:“我应该在觉心上多花些笔墨”。可见觉新这个人物在作者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和重要。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的人物形象。觉新的性格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待。第一个阶段是从童年到中学毕业。这个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他又是那么的优秀。 “他天生相貌英俊,从小就非常聪明,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疼爱,在私塾里受到老师的称赞……他在爱的环境中逐渐长大……”中学时,他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对化学很感兴趣,毕业后打算去上海或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继续研究,还想去德国留学。”他在美好的时光中长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中所写:“他的心里充满了许多美好的幻想,那段时期,他是同学们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化,觉民将会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砥砺前行,踏上平坦的人生之路。
但命运却在这个时候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永远改变了。中学毕业后,觉新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就因为麻将桌上长辈的矛盾,他失去了青梅竹马,娶了一个不知名的女人。而这桩婚事,是通过抽签决定的。这种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生活。然后一切都化为乌有。然后,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少爷该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少爷该有的责任。他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工作养家糊口。虽然他的肩膀还那么年轻,但他的青春已经被剥夺了。他必须面对大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 “许多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箭开始向他射来。” “在和平与爱的表面下,他看到了仇恨和斗争,他自己也成为了人们攻击的目标。”起初,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挣扎,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挣扎的结果却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挣扎不但没有结果,反而毁掉了他。它会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与家人相处,“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来取悦他们,只是为了过上几天平静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平静地生活。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了我的未来。然而,无法避免的是,他还要面对那个大家族。他采取“强制”和“不抵抗”的原则。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庭斗争中做出的无奈之举。觉新的悲剧就是在这种无奈中展开的。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醒新事物的原因。面对事情的时候,他选择了太多的逃避、忍受、服从。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你自己和你所爱的人,你也必须遵循古老的传统。为此,他的梦想破灭了,心爱的梅也嫁给了别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惨死在郊外,两人连最后一次见面都没有来得及。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只有牺牲的资格”。然而,他无原则的服从,牺牲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他人的幸福甚至生命。这是完全懦弱的表现。 “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他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懦弱的性格,懦弱到了不顾一切地听从家人的摆布。怀疑。对于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怯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庭原因。首先,觉新的家庭状况。他是家里的长孙,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要责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家庭是他一生的中心,他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家庭为基础。因此,他很难关注整个社会,也不会与社会弊病作斗争。这种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不会像觉辉那样激进,要勇敢反抗。二是新思想觉醒的思想源泉。这一点是从第一点推导出来的。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厚望,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也是封建礼教的教育。儒家的孝道、兄弟情义理所当然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这也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看来,他不再只是为自己而活,他是为整个家庭而活。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遵守长子的规矩。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操纵,没有头脑,没有灵魂。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益瓦解的时代,像高氏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会走向衰落、堕落。家族的逐渐衰落,让觉新意识到,其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已经无法支撑这个家族了。现实的巨大压力让觉新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相信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在混乱的情况下他只能坚持下去。
觉新是一个介于新旧制度之间的人,他的矛盾处境也造就了他矛盾的性格。
觉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封建礼教,这完全是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与此同时,他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他和他的兄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出版物。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看这些书报,甚至不肯放过通讯栏,有时还讨论这些书报上讨论的各种问题。”虽然他的想法并不如他所感受到的那么美好。闵觉辉是一位激进分子,被称为“刘半农‘左翼主义’的支持者”。他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但毕竟他的思想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他能够“将《新青年》的理论与他们大家庭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任何冲突。这给了他安慰,使他一方面对新理论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又符合旧理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他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集,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回年轻的心,避免自己过早地衰老。
觉新最大的悲伤就是两个挚爱之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边,看到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双目微闭,头发飘在枕头上,瘦脸如纸”时,他心里会作何感想?悲哀?悔恨?伤心?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什么都无法挽救倒下的年轻生命。谁能在寂寥的荒庙里陪伴那孤独的生活?
当瑞爵的惨叫声飞出窗外,传入他的耳中时,他的感觉如何?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将他们阴阳隔开,直到去世,他们都再也无法见面。门外咆哮的他到底有多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终于“止住了最后的爱情”。
觉新这才后悔道:“真正夺走他妻子的是另外一个东西,整个制度,整个礼仪,整个迷信。这一切都压在他的肩上,压在他的身上。多年来,丢掉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未来,还有他所爱的两个女人。现在他开始觉得这个负担太重了,他想把它扔掉,他在挣扎。”如果说这可以算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那么帮助觉慧离开家就可以说是将这种觉醒付诸实践了。他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地希望这个颓废的家庭能够改变。
觉民的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一个懦夫个体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遭受苦难和折磨,最终毁掉自己和他人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新旧时代交替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