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人生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揭示了人生最真实的痛苦,告诫我们这个喧闹的时代居安思危。读他的文字,似乎在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在狂热中感受到一丝清晰,在盲目中找到一些理性。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它警示我们,生活是如此残酷。只有直面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广阔的世界中,坚定地站在中间。
突然我想起了于丹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有一尊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非常精美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朝拜。但通向这座佛像的台阶是由许多取自同一山岩的花岗岩制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脚步不服气了,向佛像提出抗议:“我们是兄弟,同山出身,为什么人家踩着我来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佛像平静地对这脚步说了些什么。他说:“因为你只经历了四次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我却被斩了一千次,才最终成佛。”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太大了。只有当一个人有效地建立起内在的价值体系时,这种压力才能转化为生活中的反张力。叔本华所提倡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在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经历了挫折、磨难、艰苦奋斗,甚至于千刀万剐,才成名并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正如他所说:“当人老了,生活的欢乐和消遣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永远消失时,名气就开始像冬青树一样发芽了。”
我认为,要了解叔本华的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因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叔本华既然被视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他的悲观思想必然有其客观原因。
阿图尔叔本华(Artur Schopenhauer,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的一个世代商人家庭。早年在法国接受教育,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改攻哲学。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22年受聘为柏林大学讲师,但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论坛。他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在法兰克福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为人正直,坦率得可怕。他从不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找借口,即使是为国王。另一方面,约翰娜活泼、善于交际并且非常有才华。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夫妻俩的关系并不融洽。约翰娜经常在家举办沙龙派对。她以优雅的风度、诙谐的谈吐、高超的沟通技巧,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女,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嫉妒不已。嫉妒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的阁楼坠落身亡。叔本华深知嫉妒的危害。他在《论人生的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嫉妒是人的本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敌人。” “至于嫉妒,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别人的嫉妒。如果我们遭受别人的嫉妒,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没有什么仇恨比嫉妒产生的仇恨更难以调和,我们应该小心,不要遭受嫉妒。它,并且,与许多其他形式的不幸一样,由于其后果的严重性,我们绝不能玩弄嫉妒之火。”同时,叔本华也给了我们如何应对嫉妒的方法:“如果你嫉妒,你就应该对待嫉妒的人。与你喜欢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可能避免与他们接触。”但我觉得有时候嫉妒是不可避免的,嫉妒别人就意味着你不如别人,别人就是你的竞争对手,被嫉妒的人这个时候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如果你不强大,不优秀,你就不会吸引你。嫉妒。适当的嫉妒会鼓励人努力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不断修炼和提高自己。但过度的嫉妒会让人心胸狭隘,人格扭曲,整天惶恐不安。
他父亲的性格影响了叔本华。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勇气、自信和清醒,也继承了父亲压抑的气质。他冷静、常常直率、突然的自我意识来自于他的父亲。然而,叔本华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并没有受到温柔的照顾。他从小就缺乏母爱。当然,他并没有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他对一切生物都着迷。投来异样的目光。这种奇怪的“荒凉”让叔本华对生命意志感到惊讶和恐惧。因为他最初有一种情绪,让他感受不到生命的温暖。叔本华用“意志”来覆盖一切、统一世界,试图把最遥远的事物拉回来,变成最近的事物。他认为“物自体”就是意志,意志就是冲动、本能、欲望。它没有目标,也没有界限。这正是叔本华对生活的感受。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霍克海默曾说过:“叔本华继承了他父亲的商人头脑和凭借天赋不受任何约束的能力;他对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熟悉、精通外语;以及叔本华提升为哲学的纪律性清醒。”
叔本华从小就有一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的精神。父母多次劝他“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让人感到舒服的能力”,但他始终没有学会。他对理论的好奇心是他休闲或陌生化的器官,他与外界的距离反过来又使他更接近自己。保持距离是他了解外界和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这本《论人生的悲剧哲学》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这样做了,就不会给别人带来太大的麻烦。”他们接触密切,互动频繁,但又仿佛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的火焰。聪明人可以通过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源于他年轻时想成为一名学者的愿望。他知道学习需要学习。对于他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时,确实要保证自己和他人的距离。别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走得太近也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持;同样,一个人在社会、行走的时候,也应该能够允许进出,如果你厌倦了整天应酬,没有时间安静思考,很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但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拒绝与他人、社会接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显着的时代,开放与沟通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谁封闭了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选择落后。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找到桃花源那样的闲暇。这种“不识汉,不问魏晋”的做法,放在今天恐怕还会被人嘲笑。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既不脱离社会,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呢?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不要听从别人的说法。始终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亚洲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说,他曾买下一尊佛像,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视其为家宝。当管家用抹布擦去佛像上的灰尘时,叔本华非常生气,差点把管家送回家。由此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经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力,我们才能了解意志的本质;只有从禁欲开始,然后忘记自己,最后忘记一切,进入幻想的境界,才能超越存在。意志及其所有的烦恼。同时,叔本华还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850年代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情绪。他的唯意志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尼采说:“叔本华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由。”
也许孤独是哲学家们的通病。叔本华曾说过:“所有伟大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尽管人们常常为这种命运感到遗憾,但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孤独。”正是因为孤独。由于性格原因,叔本华终生未婚。正是因为他的孤独追求,叔本华才成为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大师。
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两件事让我们很难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全智、全善、全能的存在所创造的杰出作品:第一,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满了苦难和悲伤;其次,人作为上帝的至高杰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他只是一场闹剧中的小丑。 “这些事实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就像流浪的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背负着原罪的重担。正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赎罪,所以我们的存在才如此悲惨。唯一的选择就是死亡。这就是痛苦的结束。”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充满苦难的。我想叔本华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是恶的,人性是恶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危险。进一步说,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还在于他头脑中缺乏辩证法。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是欢乐与悲伤、快乐与痛苦的混合体。他看到了生活痛苦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生活快乐的一面。
然而,生活似乎苦多于乐。虽然人们祈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实际上人人都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磨难、坎坷。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是他艰苦生活的最后希望。林肯在1860年之前几乎是一个失败者,甚至叔本华本人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的“声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因为人生充满苦难和悲哀,所以孟子说:“天将大任于人,必先劳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耗其体肤。”他的身体。”
叔本华赤裸裸地指出了生命痛苦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哲学令人不快,因为我说的是真话。”读完《叔本华论人生的悲剧哲学》,我一点也不觉得悲惨。虽然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思想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但我仍然觉得他的一生不能用“悲剧”这个词来定义。这是因为我从他的话中看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先明白生命的奥秘,你才能对生命有希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