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明词学文集》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史、哲等方面都有众多的创作和研究。我们今天拾起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给这些巨大的成就增添一两薄薄的一卷,增加我们文明的负担,而是为了让这些厚重的精神黄金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创造我们美好未来的光明财富。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专着的《杨海明词学文集》(共8册)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与唐诗豪放的阳刚气质相比,宋诗更多地表现出缠绵、婉约、细腻的女性气质。即便是苏轼、辛弃疾等奔放风格的冲击,也改变不了她温柔委婉的性格。究其原因,与唐宋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了五朝、宋代,这一传统的活力日渐衰退,表现为内忧外患频繁。对内,各种社会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社会力量内讧、相互制约,阻碍社会资源有效统一整合,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外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新生力量的强劲挑战,使中原文明的活力日渐衰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国失家亡的惨痛,使宋词充满了哀悼和悲伤。 “泪”、“梦”、“悲”、“悲”、“叹”等词语在宋词中随处可见。唐诗中表达文明旺盛生命力的宏大、热烈、活泼的气氛,暴露了文明的萎缩、衰落和没落。如果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从唐代到宋代,一直在向前发展,迈向更高、更精致的文明笼子。这体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繁荣、繁荣,文明的管理者和载体:知识分子阶层越来越倾向于所谓高雅精致的文化生活,正在成为文明的管理者和载体。越来越脱离了普通人原本粗犷、简单、清新的生活。这种分离,使得他们的生活和整个文明变得越来越寄生和培育,也变得越来越颓废和衰落,失去了生机、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创造力。因此,与唐朝开疆辟土的威严相比,宋朝在北方新兴游牧民族的重压下表现出懦弱、屈辱和腐朽,也绝非偶然。
文学是人性的研究,诗歌是人类意志的表达,是文明的结晶。从杨海明老师的诗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很多诗人的生活都是颠沛流离、悲惨不堪、不守规矩的,反映了生活的荒唐与荒诞,痛苦与艰辛;社会政治的黑暗与腐败折射出文明的悖论与悲剧。这一切都让我们从根本意义上质疑和追问生命、文明、社会、历史的意义:这样痛苦绝望的生活值得吗?这样一个黑暗腐败的社会有结束的一天吗?如此迷人而神奇的文明最终会走向何方?它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还是更大的痛苦?如此神秘的历史又将走向何方,其最终目的又在哪里?当然,这些问题不会让我们完全否定和放弃生命、历史、社会和文明,但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它们,了解它们的惨痛教训后,才能发现它们更高更深的价值和规律,发现它们的价值和规律。喜剧意义和光明的未来。
宋朝是中华文明盛衰的转折点。讲求稳定、讲求礼教的中国农业文明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妇在经历了芳华岁月之后,面临着容貌日渐衰落而无法获得新生的困境;又如,一个盛世家族在享有显赫权势后,却走向了“君子五代必亡”的命运,而没有新的血液来维持其生机勃勃。此时,中华文明的生命也面临着如此悲惨的命运和选择。这个文明新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其内部的变革和重生,也来自于外部的冲击、碰撞、交流和融合。长期萦绕在中华文明生活中的北方游牧势力无疑对中华文明提出了如此重要的挑战。自宋代以来,中华文明的生活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之下,这与她的文明本质是分不开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静态的农业社会文明,充满感性的、艺术的、想象的、甚至幻想的气质。儒家思想典型地从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中演绎出人类社会大一统的梦想。道教从对宇宙混沌起源的思索,到对生命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幻想。这种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明生活不成熟的表现,或者说是过早成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她常常很天真,脱离了艰难困苦的现实生活。梦!我们知道,人类迄今为止的实际生活,由于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和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充满了艰辛、苦难,以及无数的缺点和遗憾。然而,人类始终珍视伟大、崇高、神圣。改造如此不堪的自然文明生活的理想和梦想,以及毅力和毅力。中华民族也有这样的气质,但由于其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其对创造的追求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当她还没有或者暂时实现了有限的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标准时,她过早地渴望表现出一种稳定、平和的心态,一种不进取的心态,一种一切顺利、一战成名的精神气质。然而,我们知道,自然变化的规律是客观而严肃的,人类追求生命和进步的奥秘也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不成熟,或者说早熟的艺术、浪漫、感性的气质,在如此神秘深邃的自然和文明的复杂生命面前,只能显出她的单纯和肤浅,也只能让她遭受更多的伤害和报复。教训!从杨海明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宋诗人的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大多是非常不幸的。造成这种不幸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黑暗、文明发展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黑暗、文明发展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诗人本身的天真和幼稚呢?浪漫主义诗人、词人一开始都对社会、生活抱有幼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然而,在经历了无数不可预知的人生挫折和公务之后,他们都变得抑郁、愤世嫉俗,或者隐居。退却、衰落、沉没。这种“艺术气质”对于平庸的艺术家、诗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财富,但对于伟大的社会政治家和真正的艺术家、诗人来说却是垃圾!现实的社会和生活是极其艰难和复杂的,这不是感性浅薄、歌颂风月的诗人能够理解和承受的。
社会生活的黑暗不能简单地、幼稚地归咎于一两个人物的道德败坏,肤浅地找出一两个小人来发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失败的无能。这种黑暗和失败,其实是潜伏在我们这个民族每个人心中的邪恶阴影。表现在整个文明的发展水平低下,以及文明中每个人的素质低下!每个个体的低水平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恶人的自卑,整个民族的失败、无能和罪恶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充分发泄的突破口和借口。对于这样令人尴尬的闹剧和悲剧,我们应该如何反思?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文明有着值得我们自豪的辉煌成就;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辉煌成就与人类实现自身完美自由和幸福的理想相比是可怜的、微不足道的。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努力和前进,我们必须真诚地、痛苦地反思我们的民族、文明乃至每个人的不良本质,找出每一条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痛苦和失败的原因,探究其原因。整个社会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黑暗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历史为何不能在自己平坦宽阔的道路上走得光明辉煌、一往无前的前行的根源。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更多地还是一个艺术感性的民族。感性艺术是人类初级阶段的梦想,是人类高级阶段的归宿,但它对于人类现实阶段来说并不是一剂良药。真正的人类和民族需要的是理性的实践和科学的探究,而这正是我们的民族和文明所缺乏的。从杨海明老师的研究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比如文学研究,还停留在思古叹息的层面。这仍然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感宣泄。高水平的科学学术研究追求理性的分析、判断和总结,发现和挖掘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文化的规律,指导我们的现实,开辟我们的未来。当然,这需要我们学者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他们必须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学习,取长补短、交叉融合。在已经走向终结的传统学科领域上,更多边缘的、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学科和学术知识领域已经涌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集》仍然只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为了让这座花园枝繁叶茂,需要我们大家努力耕耘、浇水、出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