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孔子曰:学而久之,不也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不知而为之的人就不是君子吗?
黄侃《论曰书》中,“说”字写为“曰”。古代西说与论说同字,汉代以后加“心”字以区别。 《尔雅训诂》:“乐,亦是喜悦,亦是臣服。” 《孟子告子一》:“道理、道理,悦我心,正如反刍草悦我口。”本章所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乐”字,正是儒家思想的目的。学习、修行、朋友、人,都是用“乐”字来形容的。
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不能为君子;不知礼,不能立身;不知言,不能为君子”。 “知人”与此相呼应,“知命”与“不知而不惑”相反,“知礼”与之相反。对朋友和人“时时学习和练习”,“知道你说的话”。 “知命”为总论,“知礼”、“知言”分章;第一章分章后总结,旨在展开;最后一章分章概括,旨在总结。礼待鬼神、悦纳鬼神、用言语表达内心的声音、喜天知命,都与“悦”有关。整本《论语》似乎都在阐明:人生,唯一可求的就是享乐。如果快乐是目的,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呢?
天地之大德,就是生命。如果你不知道生命,你怎么能知道死亡呢?儒家的关键在于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人的“生”,而不是人的“死”。孔子说:“财富是可以求的,即使你是一个拿着鞭子的人,我也会去做。如果你求不到,那就做我喜欢的事吧。”一般人都说可以求财,但求神佛的人多是求财。为什么?财富和荣誉。在外面,很难独立、依赖别人的标准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依靠神灵,才能安定心神,认为财富才可期。死亡也是一样:它无法避免,也无法在适当的时候寻求。病者会长寿,壮者会英年早逝,求仙则伤身而短寿,求健体则衰神而短寿。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或许只有自杀才能阻止。死亡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是自由的死法。但有很多事情是你想死就做不到的,而求死本身也只是一种活法。为义舍生,为义杀戮,或为爱而死,因怒而死,厌世哀悼,皆因知命或不知命。已经超出了常人所期待的“死可求”的范围。故求富贵不如求己,求死不如求生。后两者直接表达为“中心高兴、心服口服”。孔子明白这一点,便说了此章,说“乐”为目的,而发明怎能令人愉悦呢?他的弟子们也明白这一点,所以编撰《论语》,是为了开门见山,最后显明他的志向。
朱子曰:“学者,言而有果。人性本善,有觉醒的先后顺序。觉醒者晚者,效法先者者之所行,以知善而报之。”以他们原来的方式。”毛奇龄批评朱子的《四书要正》这里的真“学”字被误为虚词,即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教的总称……学道”。是以讲大学之道,以至诚笃行修齐治平;以学术说,要学秉持四艺,一切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都一样。这就是学习。”是的,“学”当“效”,可有好有坏,而所谓“识效”先决,在原文中并不存在,纯粹是宋儒思想发展出来的。而“学”即“道”,正是“适时修行”的内容。就是把前人积累的东西整理学习,遵循学习的顺序,观察学习的时间。不必求富贵,但“俸禄在其中”,也无心。忧死而长寿。道教浩瀚,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实践人生就是学问。能达到这个目的,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然而,世界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有时,道教被简化为糠秕。只有人心的善良才能提高。永远持续下去。学着做个圣人,不为世事变迁所感动,不为世事变迁所困扰,岂不是很好吗?因此,程玉亭虽然肯定“毛泽东的嘲讽是真的”,但他仍然认为“后来的启蒙者会学习早期觉醒者的做法,这是不准确的”。康长苏也把学问视为圣人,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明善返璞归真,而是为了“居中”。“时势乱,是乱世之学”。当有平和安宁的时候,就是平和安宁之学。礼仪之大,所以读书必须随时适应。”读书时,“人人可以自由来去。”我不高兴。曾经吗?长苏的表现更进一步。但经过了几千年得圣人之心,能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呢?因此,很难说朱熹、毛泽东、康子谁更能理解《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但无论哪个角度,“乐”字都有落实,圣人能学的和不能学的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白虎通必用》引用了《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证明了上句中的“学”字是实词。郑康成注释这句话:“同门的叫朋友,战友的叫朋友。”相传《鲁论语》称为“有朋”,为何衍的《论语》所采用,流行于世。朱子注:“朋友,同类之人,远来者,近者可知。”这里的“朋友”实际上有两种含义:“同门”和“同志”,甚至可以引申为所有人。 《尔雅说》说“仁者为善”。朱子认为,人性本善,同类者。明清时期,各地铜山会不少,成员不限于士绅。朱子引程子曰:“行善而人多,信而从之者多,则福矣。”康长苏指出“朋友就是群体”,他说:“如果你讨厌孤独,你就会看重朋友,所以最好是在一个群体中。在一个小群体中比在一个大群体中更好。” ,他的知识越高,他的用处就越深。圣人团结亿万世界,众生亿万年遵循他的教诲,成为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无穷无尽,他的快乐也无穷无尽。”朱子和康子都是慎圣人,意思是尊重自己和他人,信任远近的人,但一个强调个人,一个强调社会,一个强调仁慈,刘凤录《论语》云:“独学无友,则孤独无知。”与天下善人交谊,故为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一定有名,他人自然而然,也可能是“圣人无常老师”,主动招收朋友。”孟子《公孙丑一》:“舜大,善与人,舍己而从人。”孔子最推崇舜,他的话应该有招朋交友的意思。有人用这句话来呼应《礼记》“闻礼以学,而不闻礼以教”,实际上缩小了孔子的含义。孔子几十年走遍全国,不就是牺牲自己来追随他人、教化天下吗?由此可以说“知言”。 《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所谓“以法令知其隐,以淫言知其陷,以恶言知其离,以逸言知其限度。”又见《周易系辞传》孔子孔子在《叛逆》中说:“背叛的人会羞于言辞,多疑的人会言弱,仁慈的人会少言,狂妄的人会多言,虚伪的人会多言。”告善人以言游,失守者言受辱。”按照孟子的解释,孔子的“知言知人”被理解为“言有是非,故言有非”。如果你倾听并辨别他们,你也会知道人们是非。”然而,《说源杂言》记载孔子说:“谁不爱那些因富贵不如人的人呢?因富贵而敬爱他人的人,谁会不亲近呢?不逆人之言,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如果你听从别人的建议,你就可以说你知道时间。如此。”孟子说:“我懂得说话,善于培养敬畏之心。”又《荀子费十二子》:“言之,则知;言之,则知;言之,则知也。”明言即是知也,所以知明就是懂得言说,所以圣人就是多言多语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是多言多语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是多言多语的人。君子是多言而讲法的君子。”可见,知其言,就是知道自己的言语得体,而得人心。察言观色,智者能行。只有圣人。说多了就能做到。“不知道说什么”就是顶着众人的口说,朋友不远,人们不相信,自然“不能理解人”。幸福从哪里来?
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你了解礼仪、树立自己;有朋自远方来,可以助你解言,立人。立己立人,才是幸福之道。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我们来看看本章的总结。何彦将最后一句解读为:“人无所知,君子不怒”。 “我不知道某事”可能意味着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自己。 《孔颖达术》正是含有这两个意思。朱子《论语集》取殷语:“学问在于己之知,无知在于他人,何必失意呢?”那么“我不认识自己”就落入了陷阱。如果人们不认识我,但我不傻,我就不会为一切负责。如果别人不认识我,但我不傻,我知道学习是我自己完成的。前者是立他人,后者是立己。 “不惑”就是一切都在那里。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礼乐败坏,很少有人按照时代有序学习道教。即使他们学了,也是为了财富和权力而学的。我的弟子和朋友也很难见到我、认识我。这是因为他们不认识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安于天命,立志立人。如果有所成就,心就会高兴,心里就没有不平(朱子说:心中稍有不平,就是愤怒)。孔子能做到吗?用“不”君子亦君子”勉励弟子?梁清源蔡荣禄:“论语,以“学”字开头,谓之“乐”、“乐”、“君子” 。这是吸引人们的最好方法。盖知道每个人都害怕学习。又因为害怕受苦,所以用鼓来表达心灵的流畅,移动它来达到对美的赞美,让人羡慕不已,不得不努力。 ”圣人这样说道:“这就像唐太宗利用科举,引诱天下英豪归顺他一样。其实,在科举之外,还有无数的人。孔子只是鼓励人们追随自己的利益,鼓励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化人们懂得礼仪和言语。立人可以概括为启人乐知天命,能够与天同乐、知天命,这就是儒家“乐”的目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