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_写人读书笔记3000字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由陆小曼的两位弟子王占之和张方惠所著,用小说的形式“打磨”了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是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读完的。我经常去图书馆,却无意打开这本书。这时一个我很熟悉的女孩走过来跟我开玩笑:我读过的书你也读过。是的?于是,我开始更加认真地阅读它。我是捂着鼻子读第一部的,因为半诗半文学的风格非常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做作的抒情是前部小说的缺陷。直到读到第二部分,我才有幸读到这本书,也读到了远方诗人的独特气质,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孩子。

诗人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在剑桥大学接受正统教育。他崇拜孔子、路陵,喜爱雪莱、拜伦、济慈。他结识了曼谢菲尔德和罗素,与林长民约会,师从梁启超。他的心灵充满自由、爱和美丽。 ——孩子们,他们的心里只有纯真、幸福、黑白。然而诗人的生活中存在着痛苦和污秽,所以诗人像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一样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世界,执着地行走在诗歌中,承载着内心深处的真爱,哪怕被“踩死”。 ”按现实。不知所措。

这位诗人原名并不叫徐志摩。小时候,一位苦行僧智慧法师走过诗人的故乡下石镇,抚摸着、“动”了小时候诗人的头,并给了他几句“此子有一个”等廉价吉祥的话。不可估量的未来。”他听后得到了徐家的施舍而离开,却留下了后来变得不平凡的“志摩”这个名字。

诗人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是她父亲的妻子。按照资料来看,她应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美女了。然而,这个女人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她“善于经营”,“英勇”,爱情果断。她现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涵养,使诗人的浪漫产生了“抗体”——,就像清水中的油一样,无法混合在一起。明白了这段话后,她主动与诗人离婚,给诗人的浪漫绝对的空间,给诗人的身体绝对的自由,给诗人的爱情绝对的包容。于是她一直未婚,独自生活,一生都带着爱情的骨灰。

她属于女强人类型。她到了徐家之后,帮着徐家打理生意,做事很有条理,特别是让徐老太太笑了(这也导致陆小曼进门后受到冷遇。徐老太太对陆说:“真是个好人”“布娃娃好玩,但没啥用”,可见张幼仪是参照系);后来赴德国深造后,回国创办实业,成为当时极为罕见的救国女实业家。

我认为她最可贵的就是她的宽容。

当她主动与诗人离婚后,诗人欣喜若狂,就像一个得到方糖的孩子一样:头脑里的发烧往往先于嘴里的甜味,他从未想过成年人的悲伤。一个月不吃盐。诗人在《新浙江》副刊上发表了他的《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公告》,生怕世人不知道(有时批评家认为此举是“自由的先驱”),诗人的快乐和自由是建立在好女人结束痛苦和终生幸福的基础上的。难怪诗人的家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也不保留他的洋儿媳妇。这是一种善意的启发,与封建主义无关;也难怪诗人的导师梁启超上书劝诫:决不许别人受苦。轻松拥有幸福。对于充满激情的人来说,他们的幻想会突然起起落落。满足和满足是极其困难的,他们所梦想的神界永远也无法实现,他们只会在烦恼中度过一生。最可怕的是那些既不生也不死,却已经堕落到无法自拔的人。呜呼志摩,别害怕,别害怕!……

可以说,字字句句都是血腥的、惊心动魄的,但诗人依然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选择:我要在茫茫人海中拜访我唯一的伙伴。我很幸运能找到他;胡言乱语是背叛现实的选择,他必须在以后的生活中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所以,诗人并没有错,只是他对一个善良的女人太残忍了。而张幼仪更像是他的母亲,毫无怨言地承受着孩子们给她带来的痛苦。后来诗人和陆小曼生活贫困,她经常救济他们。这看似一个笑话,实则是一个讽刺。这是诗人生命过程的现实。一点无害的讽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54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