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0字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庆幸的是,学习了《国学经典》后,让我对文科产生了兴趣,开阔了视野。你读到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品,你欣赏到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你重温的是文化的精髓,你坚信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虽然有一些摘录自各种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但读完之后,我却有一种阅读原文的欲望。

《论语》一书中说:“身正,不言而行;身不正,虽言不从”。 《孟子》云:“我老时,如人之老;我少时,如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中。” 《荀子》云:“积土为山,风雨搅动;积水为渊,而生龙;积善为德,天神自得”。圣心忙碌。”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我学生时代老师就讲解过一些名著。因为当时没有认真理解和背诵,所以很多知识我都快忘记了。然而,学习《国学经典》后,我重新审视了这些名著,让我对它们进行了更多的比较。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

查阅资料得知,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其中以先秦诸子为代表,他们的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形成了军事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这些思想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它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算术等。国学分学科,应分为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礼仪、考证、伦理、其中,儒家哲学为主流;按思想划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家、道家。按三派解释,国学分为《四库全书》,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根据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义》,分为小学、经学、历史、哲学家、文学。

于是我找到了“四书”,仔细地读起来。据了解,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编撰成书。与《论语》、《中庸》并列成书。 《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贤的思想和智慧,而且集中体现了早期儒学的发展轨迹,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思想史。它的主要目的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国学经典。可以说,阅读“四书”无疑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过去、探索未来大有裨益。

其中《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释了“格物、求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身八纲。项目路径。

《中庸》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专着,对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把自己修养成理想的人格,达到至善、至善的境界。最仁、最诚、最道、最德、最圣。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君子们,共同营造出“天和天位,万物孕育”的“太平和和”境界。

《孔子》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比较真实地描述了孔子及其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涵盖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政务、治国、维护和平等诸多方面。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它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和“贵民轻君”的民本思想,发展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性善论的伦理学,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中的《论语养火十七》中有一段话。原文是:孔子曰:“汝!莫非女子闻六言六言掩乎?”他回答说:伟业。 “儒!我对女人说。好仁而不学,也是愚人;直而不学,也是愚人;守信而不学,也是愚人。”不学则贼,直而不学亦愚,勇而不学亦隐。乱,难学,盲。

意思:孔子说:“种鱼!你听说过六德六恶吗?” ”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来坐吧!我告诉你。我好仁不爱学,缺点是容易被愚弄;缺点是容易放荡;喜欢被人欺负。”聪明但不爱学习;缺点是容易放荡不羁;喜欢忠诚但不爱学习;缺点是局限于小信而害了自己;喜欢直率但不喜欢如果一个人喜欢勇敢而不喜欢学习,他的缺点就是制造麻烦;如果他喜欢坚强而不学习,他的缺点就是傲慢的。”

这里所说的六种美德和六种缺点,在古成语中称为“六言六隐”。仁、智、信、直、勇、坚定都是好的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喜欢和培养的。但如果不通过学习了解道理,抓住其本质,就容易偏执而造成伤害,从而把“六字”(六美品质)变成“六隐”。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很多。以春秋时期为例。宋、楚战于洪。楚军渡江时,宋军将领建议冲锋灭楚军。但宋襄公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却说“无鼓则无阵”,待楚军完全渡河并排好阵后,他才发动战斗。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腿部受伤而死。这就是“仁而不学,盲目亦愚”的典型例子。另外,著名的“东郭老师与狼”寓言,其实就是“仁不学则愚,信不学则愚”。贼”。东郭老师对狼说着善良和守信,最后却害了自己。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广之,“六言六隐”实际上是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对书卷气,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而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应变能力、把握能力。本质和本质。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大学》里还有一段话,说古之欲立德于天下者,先治国;欲立天下者,先治国;欲立天下者,先治国;欲立天下者,先治国;欲立天下者,先治国;欲立天下者,先治国也。欲治国者,先齐家;欲治国者,先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欲齐家者,先修身。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欲正其心,必先其意至诚;欲诚其意,必先明其意。认识之道是察事、了解事、了解事,先知事,心诚,意诚,而后有正心,修正心,后修身。身体,修身,则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治国,治国,则天下太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切以修身为本。如果本来是乱的,结果被治理了,那就错了。所谓厚者为薄,所谓薄者厚,不存在。这叫做本源,这叫做究竟。

在古代,要想把个人的杰出才能延伸到世界,首先必须治理自己的国家;其次,必须治理自己的国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治理好家庭,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栽培;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正心者,必先心诚;要想使自己的思想真诚,首先要吸引自己的良心;要吸引自己的良心,首先要去掉良心。只有被物欲蒙蔽了双眼,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世界才能太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以修身养性为根本。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败坏了,却期望他去正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叫知本,这叫良知到来。

这段话提出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里也有一段话明确了这个要点,“所谓‘齐家,修身:人当顾其所爱,其所当’。”轻恶的人要避免,畏惧的人要避免,悲哀的人要避免,懒惰的人要避免。知其美世稀!有句谚语说:“子不知其恶,苗不知其强”。这就是说,不修身,就无法齐家。”

意思是:所谓正己之家,就是修身养性,因为人容易偏爱自己所爱的人,人容易偏爱自己讨厌的人,人容易偏爱自己所爱的人。尊重。人们往往会偏爱自己所同情的人,人们也往往会偏爱自己所鄙视的人。所以,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欢一个人却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却知道他的优点。因此,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自己幼苗的成长”。这意味着,如果你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你就无法管理好你的家庭。

文本虽然阐述了修身立家的意义,但也深刻提出人们必须克服情感偏颇的问题。在一个大家庭里,要公平对待所有家庭成员,让一碗水里的水都平等,让长辈、晚辈、亲戚、嫂子、嫂子都能平等地对待,是非常困难的。共同努力,和谐生活。所以,要想经营好家庭,就必须提高道德修养,没有偏见、好恶,公平、平等地对待他人。由此可见,“克服情感偏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这种品质尤为重要。每个老师都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应该以家庭的富有、地位、孩子的长相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看来,他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通过阅读和学习“四书”,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我的生活不再单调,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启发。洗礼,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55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