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3000字
当代文坛,谈散文,就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收集出版了《文化之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均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仅他的《文化之旅》一年在台湾就重印11次,足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意义与思想相结合的新文化散文。他通过山水风景寻找中国文化的意蕴和人生的真谛,挖掘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本文试图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探讨。
1、题材、主题的拓展与超越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呼唤和呐喊。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愚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次战斗,文明都不一定能赢,所以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呐喊。” 可见,其散文的题材、题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深、更广。其散文题材和题材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在风景名胜中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多以风景为题。但他与以往的散文只关注风景自然现象不同。他们大多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表达。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看透这些现象,聚焦在他所关注的事物上。重点是这些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作者所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那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了深刻足迹的地方,这说明我心中的风景并不是完全的自然风景,而是人文风景。 ”。
这与以往散文要么注重时代精神的亢奋,要么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表达的风格截然不同,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比如,在《阳关雪》中,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一个介绍,“文人的魔力,可以把世界上一个偏僻的角落变成每个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绿衫里装的是什么?”到底藏着什么魔力?”“今日去浔阳关看王维的《卫城歌》。”他们的魔力无非就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魅力。他们的作品,凸显了他们在官场的尴尬与在文坛的不朽地位之间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没有过多的描写,而是突出了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以文化良心写出他超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展现了天一阁的风采。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2、注重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闪亮的名字。他们都是有才华却命运多舛的人,如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有着“高贵而压抑的灵魂”。由于他们的才华和个性,不被朝廷所接受,并受到小人的诽谤。他们被排除在外、被流放、被降级。他们的生命力被挤压、被摧毁。然而,无论身处怎样的危险境地,他们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说服他们。相反,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智慧,绽放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在《苏东坡爆发》中,苏辙指出:“东坡有何罪?光是他的名声就太高了。”作者描写了大诗人苏东坡如何一次又一次受到小人的诽谤,一次又一次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然而,他从未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让他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上。原来,他的优秀作品大部分都是在他被贬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展现传统文人的悲惨命运,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史是一部深重苦难的历史,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专制制度和愚昧无知不断斗争的故事。野蛮。战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山水、河流、风、古迹,更加人文、深刻、透彻。在《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作秀,背后是令人震惊的残酷。
都江堰是朴素的,它造福了千百年,永远滋养和灌溉着中华民族。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刚性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柔性的生命。” “有了它,就有了诸葛亮、刘备的才智和谋略,就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游壮丽篇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涵盖揭露历史的痛苦和丑陋,指出长城背后的残酷,肯定都江堰的功用和贡献。
4. 重建评估坐标
在中华文明史的展示中,价值观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限制。相反,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公正的视角鸟瞰中国的发展历史。例如,《王朝的背影》深刻批判了姓氏正统、民族正统,“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人特别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把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来分析他们所看到的所有事物。这是一种文化现象。”
以诚实、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给他客观理性地为自己辩护的余地。
至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回避暴露自己的缺点。他曾因嫉妒而陷害苏东坡。他所报的诗,正是临别时苏东坡送给他的诗。秋雨散文区别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理性审美意识为支撑的大度。
2.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读余秋雨红的巨篇散文不觉得无聊呢?相反,我们却爱不释手?我想这与他散文的小说艺术形式有关。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自己也在享受一本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散文与小说以最佳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人理解、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传统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顺序。它通常为了体现某个主题而截取某些故事片段,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使主题浮现出来。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专注于塑造故事情节并且做得很好。
《道塔》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文化衰落的全过程。王道士如何愚蠢地粉饰壁画并与外国人进行廉价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而不见。最终,敦煌研究者只能从国外购买文献胶片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一些精彩场景的描述,让人感到愤愤不平、心痛不已。
一盒,另一盒。一辆卡车,另一辆卡车。一切都已安装并绑紧。 ——车队出发。 ”王道人频频点头,深深鞠了一躬,送他一程。《信者》、《留侯祠》、《远歌》、《流浪者》、《中国情结》等篇章中还包含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艺术形式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虚拟还原历史场景,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们普遍认为,散文应该写人们的真实感受,历史散文的内容应该符合史实。然而,许多历史散文作家过于拘泥于历史事实,导致他们的散文变得考古、枯燥、缺乏新意。余秋雨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拘泥于传统的散文写作标准。相反,他采用虚拟小说手法,运用合理想象,赋予抽象、概括的历史材料以生动的艺术表现。
例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望望渭城宾馆窗外的翠绿柳树,望望朋友收拾的行李,微笑着举起酒瓶…… “我们不在那儿。静,我不知道王伟的朋友是否帮他收拾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看了一眼”或“微笑”,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朋友送别的气氛,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具体而生动的画面,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王伟当时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运用合理的想象,再现历史,让人身临其境。
3、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中国古典散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朴素的审美标准,有人曾将其称为“散文”。写作学科给出的散文定义是:散文是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行文自如、以叙事、抒情、描写为主要手法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的散文,第一印象是篇幅巨大。 《文化之旅》31回中,最短的是都江堰,只有3500多字,而最成功的《江南小镇》有9000多字,《风雨亭》有16000多字。
事实上,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限制了散文的表达内容,排除了许多流程长、体量大、情节复杂的重大主题。只有长篇散文,他才能谈古今,游历海内外。他有黄中大路的磅礴气势,读来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的散文必须有能容纳人才充分发展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简洁、修整的旧观念,以适应因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鞋子。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另外,从写作手法上来说,秋雨老师的散文不是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的核心内容是议论,但多以抒情的方式表达。这种抒情与论证的交融,使得文章中的论证充满智慧和趣味,让读者时时获得一种独特的理性思考的感觉。精神享受。
比如《阳关雪》中,“就算是一座土丘,一座石城,也经不起那么多叹息的吹来。阳关倒塌了,倒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版图上,最终变成了废墟,变成了荒原……” ” “这里应该有几声胡家笛、羌笛的声音,那声音极其优美,与自然和谐,令人心旷神怡,可惜后来成了战士们心中的悲鸣。
正是这种抒情与讨论的结合,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所经历的苦难过程。中国文人特有的悲惨命运,促使人们反思时问自己,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我们被抛在哪里?
我怎样才能把它拿回来?可以说,余秋雨散文最有特色、最迷人的地方,不是来自于生动的场景描写,也不是来自于温情的抒情,而是来自于运用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理性的思维讨论。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限,进入了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新潮流,以新的范式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散文新的审美形式,改变了散文长河的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从表达到表达。以个体意识来促进整体精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