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1)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至今在中国仍然占有主流地位,尽管它已成为新潮流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难题。我们不再喜欢它了。我们觉得顶着这个名字有点缺乏国际地位,也摆脱不了国际富豪眼中乡巴佬的形象。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这个纠缠,仍在寻找办法。个人想脱掉农场的皮却做不到,而国家往往发现很难脱掉农场的皮。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创新;农业的特点是稳定。四时的循环可以保证农业的运转。四时的循环立即带动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因为乡村不变,看重传统和经验,所以具有老一辈人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上一代人的所有方法和标准。这些古老的传统足以顺从地应对现在的生活。年轻一代自然只能遵守并注重学习传统。必须把长辈当作权威、老师,只能尊重,不能违背。几十年后,我也登上了老人的尊贵地位,可以捋着胡子,理直气壮地斥责年轻人;这种经历似乎被复制了,一批又一批,就像四个季节的复制一样。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改变、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南,因为他传达的是祖辈的经验,是经过代代相传、精炼而成的金玉珍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服从是子孙后代树立正面形象的前提。长辈说的不对,你不能反驳,也不能反驳。传统教育要求孝顺。孝的主要内容是“不违背父道”。不容怀疑父道是否算道。一旦怀疑,那就危险了,一旦陷入危险,那就可怕了,后果就严重了。那些听话、善于维护祖先的人,可以获得一生的功名,甚至可能受到皇帝的赏赐。退一步讲,即使上一代人制定的规则是错误的,你也没有资格去反驳或反驳。你可以正面或负面地侵犯他们,但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没有退缩的余地。
费孝通称之为长老法则。
就好像农村地区不需要进化或新事物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新的变化,但它们会非常缓慢。旧的人总是不愿意改变,对新的事物就不得不反对、压制。下一代人在恪守祖训的同时,总会有一些另类的想法。然而,他们也必须顾及自己的声誉并培养“良好的美德”。如此一来,虚伪就产生了,事情就秘密进行了。表面赞同,实际上反对,表面继承,实践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读。看似祖法依然占据神龛,享受崇拜,但事实上,后世的蛀虫正在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躯体。正因为冲突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得到调和,改变的步伐才缓慢。正是因为变化的步伐缓慢,才出现了这样温和的和解方式。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更不用说那些不加思考就顺着链条走的普通无知农民伯伯了。就连高级知识分子、王室成员、贵族,也是不假思索地追随链条。这就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的特征和内涵。谁能逃离空气,在没有空气的土地上呼吸?
自汉代以来,孔子的儒学就被统治阶级奉为瑰宝,是修身、治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唯恐不能明白孔子的本意。直至清代,儒家思想古老而浓厚。没有经历风雨,却每天都充满彩虹。中国的朝代不断更迭。尽管后人一直口耳相传地批评敌人,但当他们掌权时,仍然心生畏惧地抄袭原文,用前朝的印版印制自己的朝廷。混乱无序无限再现,社会依旧。改名不改制度,就像是在一个村里换了一个村长,但他只会用前辈拿着锄头的方法。北方的草原异族多次入侵,甚至淹没了全国。本来,这支奇怪的势力并没有儒家的传统血统,所以他们不需要使用前朝的印版。然而他们本身并没有印版,所以他们面对的是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无所适从,“英雄出手救援”。他们立即从征服者转变为奴隶,主动接受中国长辈的传统教育,戴上精美的中国枷锁,成为稳定的中国君主。中国历史学家对此感到相当自豪,因为它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屡屡取得军事胜利的暴发户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投入了中国旧主人的怀抱。确实,不求改变的中国传统社会,改变了努力改变的外夷。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改变他们,让他们不再寻求改变。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破了强大的罗马帝国,推行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骑兵也被驯化成了温顺的绵羊,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
我们看看知识分子都做了什么。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争以来,中国的知识界虽然涌现出了无数的拔尖人才,尽管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的时间,但他们没有一个他们获得了与孔子同等的声誉。后世所有的人才与孔子相比,都只能算是二流。因为这些著作繁多的思想家只能被称为翻译家和注释家,而他们当中绝对没有革命者。翻译家和训诂者注重准确反映原意,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效孔子。胃里有蛔虫。正是有了这些翻译家,孔子的思想才得以长久流传,孔子的《论语》才得以在千百年后为我们所熟知。为什么他就不能逆着老子去创业呢?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没有提出另一种理论?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孔子牌位是否放置在正确的地方?为什么百家之争不再有?放到农业社会的背景下,就没有必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当全社会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一切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严肃的。谁会想到这里有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传统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然,这是一个传统,需要保持,不能反对。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思想自然会出现。翻译者采用的方法正是农村年轻人的做法。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对孔子的注释中,这显然是他们自己的。这件事,即使与孔子完全矛盾,却仍然最接近孔子的初衷。这种点点滴滴的渗透有时会欺骗他,让他以为自己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可以为孔子说话;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正是这种一点一滴的渗透,使儒家思想缓慢而不间断地发展,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也正是因为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革命才不可能发生,儒学也不能脱离它的宗派,它仍然是儒学。
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就有多慢。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们心中的神圣纪念碑。最有资格为传统说话的长辈,自然是圣人,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农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书院的老学者,因为坚持传统最久,所以最受尊敬。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传统的触角。丝毫的反抗都会被它束缚,吞入口中,消化无形。正是由于传统的强大力量,中国社会才得以保持稳定、得以长久。它具有完整的封建历史,有开始、发展、高潮、衰落和结束。封建历史最长。农业在这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想象,如果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伟大胜利,中国要想再现20世纪资本主义运动的潮流和社会主义理想,在封建时代进行一场革命。想要完全否认这一点是多么困难啊!
今天的中国无疑已经认识到并真诚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新趋势。但几千年农业文化滋养的耀眼光芒,却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时至今日,人们还在谈论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四大发明的卓越、绵延千年文明的独特、引领世界的汉唐风骚,而他们总是舍不得离开。确实,所有这些宣传都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但要小心,不要成为翻译家,也不要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失去一个思想家,往往会导致很多人的失去。请记住:虽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什么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只贡献了四大发明而不是更多?为什么我们高度发达的农业就不能生产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呢?为何有着几千年根基的大中华帝国,会轻易被一个小国超越? ……我们感到无耻的原因有很多!请记住:年轻一代是值得敬畏的!我们还要培养出厉害的年轻人!
如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必须褪去农业文明的光辉,减少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数量,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农业文明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端。然而,或许我们对于农业思维的持续存在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清晰。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种思想至少现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依然悠闲地抚着胡须教导着后辈。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这种思维,不要让它阻碍新事物的成长,不要让后辈只偷偷做小事。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2)
改变方向后,我选择了一本“小书”。之所以称其为小书,是因为我觉得与费孝通老师毕生的研究著作相比,这本书只是一本随手记的书。作为社会领域的许多学者都曾对其书进行精读和分析;对于“乡村社会”的研究,各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政治学本科生,我感觉自己没有太多的社会学知识,所以我对这本书的体验大多处于“深度思考”的层面。
我看的版本一共十四章。
第一章本土人物
在此,作者应该大致介绍一下他对乡村社会的认识。 —— 中国农村就是大部分地区的所谓社会。无论是现实中几千年农耕的传承,还是地域的跨越,还是情感上的“落叶归根”,它都具有“土”性。正如“出国必带一把家乡土”所体现的那样,人们对土地的感情由来已久。这是由以农村为主的中国社会的特点造成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政治、伦理等特点。
第二、三章:谈文学下乡及重新评价文学下乡
这里通过乡村书写的缺失,指出乡村固有的生活环境、传播方式、文化传承等是其自身局限性造成的。一方面,农村人群居,农耕生活方式意味着他们几乎世代相传。他们面对的人几乎已经定型了。熟悉他们的人只需通过声音就能认出他们是谁,因此语言足以让他们开展活动。沟通。再者,文字本身的局限性——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意义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可以与动作、神态配对的语言交流更加实用和容易(一般来说,文字有时具有辅助记忆的功能,但它是简单的乡村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记忆,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书写);另一方面,乡村的礼节、规矩、常识大多是代代相传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应付的变化不大。社交生活,那就不需要言语了。
第四章:差别模式和第五章:维护私人道德
这两章应该涵盖整个乡村社会的外部差别格局和内部私人伦理道德。所谓外部差别秩序模式与西方集团模式不同。西方有一种社区意识。例如,国家是契约的产物,因此国家保护放弃权利的全体人民。从外部看,国家是维护整体安全和财产侵权的联盟。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其次要有维护自己私权的观念。换句话说,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私权,就必须建立一个整体。在中国,人们没有这样的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有强烈的意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国家不可侵犯)。但我们的格局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层层推出来的。这是外在格局,家国天下如此延伸;维持它的力量是什么?并不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像西方那样),而是我们大多根据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质量以及我们自身利益的增减来判断。这样看来,有些人的行为是自私的,但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他是为了自己的“公众”(小到三两个朋友的社交圈,大到自己的家人)这样做。这是乡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造成了国家和家庭的界限有时是不明确的,因为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触手可及的范围、自己的判断、能力的高低。
有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美德,但具体而言,必须依靠不同的私人道德关系来明确什么是仁,这使得德有时成为有条件的产物。
第六章家庭和第七章男女差异
深入到当地家庭的特色。家庭的广义含义,从纵向来看,一般是父系家庭的纵向延伸。从横向来看,家庭大多是一个商业组织(为了更好地从事生产,也带来了性别关系的弱化)。如果家族生意做大了,就需要更多的人手,家族里就会有很多亲戚。这也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保守和克制。除了工作,夫妻俩大概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了。这或许就是男女之间束缚力极强的原因。
第8章、第9章:礼节,无诉讼
这里我们从总体描述乡村社会秩序的力量。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人和法律,而在于维持秩序所需的权力及其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礼仪是农村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与法律不同,法律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而礼则依赖于传统(社会世代积累的经验)。人们只需继承上一代人并经常练习即可。阅读并做笔记www. i1766。 com 摘录,您可以使用它。传统几乎一直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社会中发挥作用,也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从而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东西。而在这里,是否符合传统,就成了人们辨别是非的一大依据,也就是所谓的“老乡议论”。与依赖事实、证据和既定条款的法律不同,很多事情都是有道理的,但即使违法也会受到惩罚。诉讼的解决方式以及可能不“公正”的结果,使人们对诉讼、律师等产生偏见。此外,西方现行法律的理念,如“人人平等,个人权利不受侵犯”,也与传统社会的“我打儿子是理所当然的”等伦理观念有很大不同。因此,打官司在传统农村人眼里成了一件耻辱的事情(就像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大家一起上法庭,这才真正暴露了家庭丑闻。或者丈夫杀死了妻子的情人,这(村民眼中是正义,但需要法律制裁。)这也是现代正义向农村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 如果只普及制度和设施,很可能传统伦理秩序就会被破坏而来不及修复,我们就会面临法律的弊端。
第10章:无所作为的政治第11章:长老的统治
这是乡村社会特有的两种治理方式,一般形成农村基层的统治者无为之治和长者之治。关于权力有两种观点:暴力权力(以暴力和经济利益维系,关注社会矛盾);同意权(注重社会合作,以荣誉和高薪维持),而乡村社会的稳定则使暴力权力不可避免。但约定的高俸禄、荣誉等取决于被征服人民的生产剩余,这与自给自足的小农发生了冲突。过度竞争导致了起义和其他活动。因此,统治者学会了“养民”来维持制度的稳定。当财富剩下太多时,他们就收更多的钱,然后骚乱、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等等。而中国又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国家。皇帝无法到达的地方,也有自发的命令。这就是“长辈的规则”。文明人必须学习先于它的规则,不是从上述任何权力中学习,而是从由童年和成长顺序决定的长辈的权力中学习。这是长辈的规矩。两者形成了农村社会独特的双轨治理方式,并不影响中央与地方的分野。
第12章血统与地缘
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最为稳定,很少受到质疑。地理关系是血缘关系的反映(例如,出生地大多取自父亲)。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的活动限制了人们的活动(例如不允许熟人买卖)。要改变这种限制,最重要的是改变以地理关系为基础的活动,理性而非情感主导人们的行为。
第11章名实分离
在长老统治下进行的教义表面上是不可侵犯的,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传统会变得过时。为了维持稳定,后人表面上会服从,实际上却可以对其进行“注释”。即融入契合新场景的内容等等。这就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名实分离,即遵守传统是面子问题。这也应该是农村迎接新时代发展必须适应的困境。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读后感想:欲望是对生存的自觉和满足。乡村社会的欲望受到文化的影响,迎合了乡村人民的生存需要。现代社会,人们无法依靠一成不变的传统来满足自己,所以人们探索行为与目的的关系(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达到目的,而不是有意识地追随欲望),人们探索这种情境下的生存状态。而不是依赖那些被原文化筛选出来的、不需要讨论的规则。欲望然后转化为理性的需要,这是分析的结果,是无意识的。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农村(如何改造)应该关注的问题。不详细讨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