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书笔记3000字
我得知《活着》这本书来自一位前电台主持人的大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主人的信任,我去书市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它包含超过100,000 个单词。文字非常简洁、轻盈,就像品茶一样。回味悠长。这本小说我读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又重读了两遍。每次我读它,我都会学到新的东西。经历和感受,或许这就是小说吸引大批读者的原因。
余华是一位青年作家,一位真正用心写作的学者。他和于杰、何清廉、刘晓波、秦晖等其他中国良心一样,对我们的国家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他们拒绝谎言,拒绝道德中立或抹黑,真实客观地反映或评价各种事物和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读了他们的文字,你才能感受到中文文字的乐趣和精髓,才能知道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知道如何走向你的未来。歌舞升平的场面中,国泰民安,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长远的问题让每一位读者都忧心忡忡。这就是它们的价值所在。他们不惧怕强者,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真实的感受会说话。他们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和中国的索尔仁尼琴。因此,我只会仔细阅读他们的话。
《活着》其实讲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位老人历经世事沧桑、磨难后的人生反思。这是一部诠释人生苦难的戏剧。其丰富的内涵和哲理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述的。如果我的第二语言能解释清楚的话,我就简单表达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见解: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初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共产主义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并开放。他的一生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的演变。故事的情节虽然集中在他和他的家人身上,但所反映的场景却是多方面的。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让我们这些出生在年轻人之后的人明白了什么是***。这是一个如此混乱而灰暗的时代。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已经疯狂,在风浪中艰难求生。 ***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灾难是一场抹杀人性的洗礼。这场灾难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显得如此扑朔迷离。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善于忘记历史的民族一定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而这或许就是《活着》给读者带来的重要启示和启迪。
在描述苦难岁月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痛苦。当他看着亲人一一离去的时候,他的心其实在流血、在哭泣,但他仍然坚定地站着。他来到这里,依然乐观坦然地面对生活。七十多岁的人,有一头农牛为伴,没有一丝忧郁。从他的脸上,你看不出生活有多么糟糕。与其说是对世俗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定位。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保留了太多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奋、善良、努力、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无尽的灾难中幸存下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他们得到了什么?只剩下温饱和一丝怜悯,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国家。二元户籍制度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农村,各种不平等制度使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原始状态。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农村密不可分的。正是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是源于农村。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农民仍在受苦。农民仍然受到一些城市人的歧视和欺凌。每年,他们都要从家乡奔波到陌生的城市谋生。他们做最辛苦的工作并获得报酬。就是收入最低,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当然也无可奈何。但当我们想到自己时,我们在他们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感到沮丧。让我们中的一些人痛苦地哭泣,但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艰辛和艰难,感叹命运的不幸。我们中的一些人选择“挤在一起”。与“富贵”和那些农民兄弟相比,我们有资格说我们很惨吗?我们有资格抱怨我们遇到的挫折吗?我们有资格感叹人生的不幸吗?我们不值得。当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我们停滞不前,我们彷徨彷徨,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是中国成功的生力军。因此,《活着》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格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民族的希望在哪里。 “公子哥”这种性格只会让我们从一次失败走向另一次失败。我想余华写这本书的初衷可能就是基于此。
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我觉得支撑“福贵”老人一生的是他对土地的信仰。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命,就是生命的意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信仰是思想的升华。人类只有有了信仰,才能战胜自然,避免灾难。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表明,信仰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如今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面对日益艰难的生活,一些人选择了自杀、铤而走险。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和互助,人性极其冷漠。这是最可怕的病毒。我们年轻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不说崇高的信仰,就连中华民族的基本优秀传统也忘记了。我们只是盲目崇拜金钱。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和权力。许多人为了金钱和权力愿意出卖一切,“笑贫不笑娼”。大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变得务实、短视。我们实际上承载着中国的未来。如果我们一成不变,缺乏基本信念,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我无法想象中国如何能够自力更生、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但我自己有限的知识让我没有更多的感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社会,我们如何能够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存状况呢?民主和自由还很遥远,系统性腐败的腐败已经渗透到政治体系的每一个细胞。改革开放的结果只是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的重新分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让那些有权势的人富起来,通过权力市场化和对私人资源的垄断和配置,让国有资产迅速流入私人腰包,而广大工人和农民却生活压力沉重,社会基尼系数远大于国际警戒线。水平上,许多工人失业。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社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压力。黄赌毒、违法犯罪、黑帮横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与黑帮勾结,剥削普通民众。实现自己致富致富的目标;而日益沉重的教育负担,使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使他们很少从事艰苦的劳动岗位。教育对于个人或者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已经是很好的榜样。通过这些缺乏教育的年轻人的代际传递,只会拉大现有的贫富差距,最终形成社会的两极。矛盾和对立自然就产生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可以说,改革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很多地方政府只强调经济指标和GDP的完成情况,取决于自然环境。没有什么、强制的暴力、无知破坏了平静的天空。虽然政府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有多少地方政府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是深远而长期的。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的生存状况,但没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些问题。以上只是我对当前社会的大概描述。它并不像一些文人所说的那样美丽,也不像一些歌曲所歌颂的那样幸福。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幸福,而广大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却十分困难。面对现在的社会,我们所谓的21世纪的年轻人能否盲目乐观,无限快乐呢?而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些现状呢?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个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或关爱他人。我觉得这已经很好了。 《活着》让我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让我明白生活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在“歌舞升平”中,我们又迎来了2004年。 2003年被许多媒体形容为历史性的、建设性的一年。但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恐惧和不安。非典的影响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孙志刚的去世再次让我们亲眼目睹了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易。重庆3岁女孩被饿死,让我们知道人性堕落到什么程度?上访者和拆迁户自焚是对某些现象的殊死抗争。 2004年,禽流感再次来袭,这一次的后果还不得而知。我更加感到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背负的压力和忧虑也很大。庆幸的是,《活着》和于洁、何清涟等精英的呐喊,能让我感受到社会还没有完全黑暗,有一缕光芒在暗中闪耀,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我要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用自己的良知走入社会。我想,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我们仍然可以做到。像“富贵”一样,好好生活,能够无怨无悔地对别人说,我能对得起良心,无怨无悔,我想这就足够了。
“活着”确实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读它无疑是一种享受。这让我明白了电台主持人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我成年的一次洗礼。它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社会和人生的意义。这对于我们这样没有老师的学生来说,或许是终生受益的。
努力生活,努力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8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