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3000字
实践论读书笔记3000字
《实践论》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37年7月写的一篇论文,现收录于《毛泽东选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当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内部曾经存在着一批教条主义者,他们长期排斥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的真理。他们只是吃马克思主义书籍的残片来吓唬人;另一派经验主义者则长期陷于自己的碎片化经验之中,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到革命的全貌。虽然他们也在努力——但他们是盲目的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给1931年至1934年的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教条主义者却伪装成马克思主义者,欺骗了中国革命。向广大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下了《实践论》一文。 -日本军政大学基于本文的观点。目的是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那些用马克思主义混淆群众的同志,把他们的理论同具体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论》全面系统地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它具体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总之,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由社会人们参与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放在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根本与实践密不可分,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知识与实践相分离的人。错误的理论。”而且,“无论从知识的来源、知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知识正确性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也是根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知的发展过程,指出认知过程需要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次跨越。实现两次飞跃后,认知运动是“既完成又未完成”的,因为认知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与无限的统一。
再次解释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它强调绝对真理存在,但存在相对真理。没有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他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之路”。它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它指出真理是在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是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的。它主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从理性认识主动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练习、理解、再练习、再理解,这种形式不断地重复。每个周期的实践和理解的内容都进行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认识事物时,不能急躁,要从外到里全面观察,从感性走向理性,了解事物的演变和变化,区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大胆假设,仔细求证,重复循环。加深你对事物的理解。具体来说,在没有对任何事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之前,不要急于下任何结论。
在处理事物时,首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征,详细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要素,从感性的角度来整体地认知它。看法。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的本质,并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本质之间的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不仅要区分事物发展的阶段和状态,而且要从普遍性、联系性、综合性、发展性的角度来看待。观察、分析事物的外在形式和表象,进而上升到对事物内在特征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理论的第一次飞跃后,我们要把实践认识的理论回归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的过程,就是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从别人那里学习正确的东西,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相反,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别人的理论是否正确?重复往返并继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认识也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反对“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的现实,不承认经验的现实,认为只有理性可靠,经验不可靠。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性物质是客观外部世界的真实反映。存在这两个误区对我们是不利的。并且理解还需要加深。认识事物必须完整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动动脑筋去思考,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这里到那里,从外到内。转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指出,知识和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有实质内容,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了解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观察立场、观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听从别人的说法。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寻求真理。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是坚持和传承。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的召唤和实践,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部具有创造性贡献的优秀马克思主义著作,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反对书本主义”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它深刻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生生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行动与认识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中国哲学的发展。它和《矛盾论》为我们党的科学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运动做了理论准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既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不断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和实践创新,激发你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热情,不断拓展你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看清对象,有的放矢,把自我理想和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素质,努力做一名有为青年,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