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_关于祖国的读书笔记2000字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此外,它还表现了红军及其领导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当时非常神秘的中国红色革命。而且,他将红色区域内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记录了下来。后编成《红星照耀中华》。全书信息丰富、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和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独自一人冒险突破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前往西北苏区,寻找红色中国。这些故事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也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有了全新的、颠覆性的认识。
在关于苏联社会的部分,有两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之所以在西北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显然不是建立在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各得其所的基础上的,有点像孙中山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最能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根基的一点是,在所有老苏区,几乎所有的保卫工作都是农民自己组织的。”
正如“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概括的那样,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农民才会积极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红色政权;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农民才会积极地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红色政权;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才会积极地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红色政权。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理念,共产党才能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获得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据我所知,当时的人们一定是思想上受到束缚,非常保守,甚至有些迟钝。但现实却完全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批评和抱怨,这无疑是他们言论自由和开放的最直接证据。大多数农民对“苏维埃”、“红军”是团结的、乐观的,这证明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坚定不移地拥护自己的信仰。与今天相比,我们似乎更加缺乏精神信仰。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这本书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这本书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说到红军,就不得不提到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政治上的铁甲军队。在真实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述:“从团长以下,他们一直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仅凭一件事就能说明红军有伟大的精神。优点敌人的战斗力。这就是红军军官常说的:“兄弟们,跟我来! ”而不是“兄弟们,冲锋吧! ”。同样是六个字,但区别却是巨大的。第一个就是把自己放在与战士们相同的位置上,与他们心连心。
说到红军,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长征。电视上演的长征真是惊心动魄、惊心动魄。红军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了敌人的重围,摆脱了危险的困境。无论是四渡赤水河、夺取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等,都展现了红军的勇气和谋略。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当地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时候,他们仍然勇敢地前行。他们的功绩和事迹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些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中国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一次武装宣传巡演,一次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只占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长征只占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说到书中对领导人的描述,不得不说斯诺这样评价毛泽东:“不可否认的是,你感觉他拥有命运的力量。你感觉无论这个人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迫切要求,他们贫穷、饥饿、受剥削、文盲,但慷慨、勇敢、无畏,现在敢于反叛。综合表达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焦点,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经常到夜里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把这归因于他在工作中度过的时光。”他童年时在父亲的田地里干活,他在那里的辛苦劳作可以归功于他在校园里的艰苦学生时代,当时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斯巴达俱乐部这样的团体,他们经常挨饿,继续前行。南国山林长途徒步,冰天雪地里游泳,雨雪中裸背,这一切都是为了锻炼自己,他们直观地明白,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吃苦的能力。 ”。读完这段时光,回顾一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大学的求学文化早已消失。每个人上大学似乎只是为了文凭。没有人关心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难忘而受益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曾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惊天动地”。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场不为人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认识。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也是对当时的人和社会的全新描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