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0字
“滚滚长江东流,浪涛淘英雄……”提起这首诗,人们就会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演义》,由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撰。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以《三国志》为背景,但它并不像正史那样严肃,而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与《三国演义》相比,《三国演义》变得更加艺术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点评这部66万字的巨著。
1. 真实与虚构
言情小说和正史最大的区别在于,言情小说并不完全是真实的,言情小说是小说。大家都说《三国演义》70%是史实,30%是虚构,事实确实如此。但小说是用艺术技巧创作的,而不仅仅是任何历史事实。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这件事并没有载入史册。再比如,关于单独会见鲁肃,史书上说鲁肃单独去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数不胜数。读完并稍微分析一下,可以看出,这些虚构的情节大多都在为小说中描述的每个人物埋下伏笔。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创造正史中提到的真实人物,有些人物就会与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点相悖。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也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虚构。这就是为什么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身临其境。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这些情节也反映了作者的部分主观意愿。
2.神化与诽谤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的人物,而是从正史中加工出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人物和丑化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诸葛亮、关羽。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何重点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蜀汉为三国正统。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多以曹魏为依据。朱熹之后,王公大臣、百姓也开始理解朱熹的观点。原因是这种观点符合儒家思想,能够为统治阶级所理解。罗贯中也同意朱熹的观点。因此,他所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朝”的。其中,作者把诸葛亮写成“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忠”和“义”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道光时期的统治者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给关羽追封了三十多个字的谥号。
至于诽谤,基本上就是指神化。比如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但《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嫉妒贤能的人。丑大部分都是作为神化的陪衬。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敢忠义的关羽、粗鲁精明的张飞、诚实的刘备,勇敢的谋士赵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善妒的周瑜,狂妄的糜衡等等。作者通过细节的刻画,体现了人物鲜明的特征。例如,在写张飞时,在第七十回中,作者用细心的眼光,对张飞击败张郃的战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描写。同时他还加入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更加明显。足见诸葛亮高超的智谋。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把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作者不但采用了真实写作、虚构写作、详述写作、缩写、叙述、倒叙,而且还运用了沿着线索叙述的文学技巧。 《三国演义》的主要线索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直至三点回归晋朝,其中还穿插着支线线索。例如,赤壁之战期间,作者从刘备、孙权、曹操三个线索展开叙述。这三个线索是相互关联的,一章中只会描述一两个线索。这种交织会让读者感觉非常连贯,而不是只看一条线索就显得冗长乏味。
4. 封建制度与王权
《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政治思想观点之一,就是提倡——君王仁政的典型儒家思想。 《三国演义》中很大一部分虚构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表达这一思想而设计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第一个就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就是“忠”与“智”的化身。他的人格就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他极力渲染。
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中,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有勇气、有谋略、能够随机应变的人。然而,它之所以具有这些优点,是因为它注重实践。比如,曹操攻克荆州,率军南下时,诸葛亮向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预测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前就比较过敌我双方的优劣。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是因为他分析了敌我将领的情况,知道司马懿知道他“为人谨慎,从不冒险”。因此,他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作文的了解,采取了非常“危险”的可疑策略,化解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将诸葛亮描述为一个“预言家”人物。比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象”和他的几个“巧计”。而“七星坛祭风”的描述就更加荒唐了。类似的问题在《乔布八阵》、《半石祭泸水》、《五丈原井行》、《定军山显圣》中也可见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演义》中与赵云、黄忠同等地位的将军,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敢忠诚的英雄。 《三国演义》这样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宣扬“忠”“义”的封建思想。 《三国演义》之后,关羽成为了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明清两代统治者曾多次封他为“大皇帝”,并各地为他建庙。这清楚地表明了关羽所倡导的“忠”和“义”的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做事,《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的“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夫、季平等,他们为了忠汉、忠于皇帝,杀死了“国贼”曹操。纵使灭九族,亦无悔。”作者将这些人奉为千古榜样。此外,在写姜维等人物时,还提倡封建“孝道”。而在写孙夫人等人物时,则提倡封建的“贞节”,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贯穿了作者的社会观、政治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