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之书》读书笔记_西藏读书笔记2000字
我对西藏感兴趣由来已久。虽然我曾匆匆去过两次,可惜当时我只是一个游客。我的注意力集中在雪山、圣湖、草原、寺庙上。腐败青稞酒、藏甜茶、牦牛肉,偶尔还能看到和听到工匠弹阿嘎、辩经念佛、雕刻玛尼石。然而,我对孕育这种迷人文化的文明的了解却非常不完整。就连看到白居寺十万塔里许多精美的壁画,我也只是看得眼花缭乱。后来我什至感到审美疲劳了,唉!
很久以后,当我回首思考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开始努力提高自己。正是在这个时候,《西藏生死书》进入了我的视野。可惜国内好像已经没有纸质版了,只好下载电子版来阅读。究其原因,似乎是其中的一些内容触动了当局一根不为人知且脆弱的神经。作者索甲仁波切对于我们国内的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智者,但他已经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这本书的出版,使他的名声更加响亮。本书被达赖喇嘛各网站列为特别推荐书籍。 “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他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抚养长大。当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导师认定为喇嘛的转世灵童。这位喇嘛也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 1971年,索甲仁波切赴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比较宗教学。 1974年起,他开始前往西方国家弘法,弟子众多。他以伦敦为基地,创立了本觉,一个国际佛教传播组织。
《西藏生死书》可以认为是作者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对《西藏救度经》(即《中阴救度法》)的解释。或非佛教徒了解。 《救度亡灵经》确实很难解释。据说,以前只有修士才能看到,普通人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说实话,我不敢评论这本书,也无法评论;即使读完,也只能用匆匆浏览来形容。当然,我并不是说一眼就读完十行,而是要了解其中所阐释的教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咀嚼,更不用说理解太多了。
不久前,我还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至于轮回、上界、地狱、业力等等,即使我不能说完全否定,但至少我是一个诚实的孔孟之徒。我敬鬼神,敬而远之!对于死亡,我自己的理解基本上属于“一物百”、“生不带来死,死不夺走”的阶段。我并不害怕死亡,似乎随时准备好迎接死亡,但仅此而已。书中称,虽然科技和经济日益发达,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对死亡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把死亡视为应该避免的事情,一种是将死亡视为避免的事情”。 ”把死亡当作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我想我属于后者!
佛教视生死为一。死亡只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包括轮回、业力、业力和创造力的概念。我的理解总结如下。
轮回,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据是基于对心的连续性,即意识的连续性的深刻理解。根据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论,任何元素从来都不是无水的来源,也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心智或意识”也一定是这种情况,这一事实是相当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基于这样的想法,“轮回”就会发生。但在佛教中,这种“轮回”并不意味着有一个独立的、不变的实体(如灵魂或自我)能够在肉身死亡后继续存在。相反,它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继续。这种延续是指更微妙层面的延续,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我认为这与物质不朽定理类似。物质一直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业力,佛教认为轮回的真相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力”。它不是命运或命运,而是宇宙中某种实际的因果规律。简单来说,无论我们用身、语、意做什么,都会有相应的结果;每一个行动,即使是最小的行动,都会产生其后果。有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曰:“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雄鹰在高空飞翔时,你不知道,当它向你俯冲时,会投下可怕的阴影。如果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同时获得清晰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为中总是重复着一种模式: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错事时,就会导致痛苦。每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就会导致痛苦。会产生幸福。业力不仅存在于个人身上,就连一个国际、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公司也都有自己的业力,而且一切业力都是错综复杂的。
创造力,业力之所以不致命,是因为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我们可以决定行动的方式和动机,因此,未来就在我们手中,在我们内心的手中。正如佛陀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创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创造的。”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道:“欲知前世,看你现在的处境;欲知未来世,看你现在的行为。”
《中阴闻教》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生与死之间的这段时间。一般来说,“中阴”一词通常是指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度过。七十七天、四十九天,在此期间,上师、亲友可以用“破瓦法”或其他形式的祈请文,让亡者心情舒畅,顺利渡过中阴,拥有美好的转世。想一想很简单。既然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那么它的过程当然应该被认真对待,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
书中对死亡之旅的描述,如何通过修行“破瓦法”超度亡灵,以及如何了解中阴的过程,对于我现在读后无法理解,所以我不敢提出任何意见。
整个藏区对待生死的态度确实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以天葬为例。大多数人要么觉得神秘怪异,要么不觉得血腥丑陋,或者至少觉得难以接受。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它正应了“身体是一个装满污秽的臭袋子”的说法。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遇见了一位藏族老人。说起天葬,他就觉得秃鹫凶猛可怕。但老人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每次看到秃鹫凶恶的样子,他都会被感动。我觉得秃鹫很可怜。它一定很饿,因为它经常很饿。他的想法和观点与我们完全不同。他具有舍己养鹰救鸽子的思必王佛性。何等的菩提心啊!
不过,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介绍西藏文化的书。更多的是关于佛教。如果其中有提到的话,那是因为佛教无边,可以救度众生,造福藏区!然而,由于整个西藏人人都信仰佛教,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佛教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了解西藏,最好了解一些佛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5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