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1)
相信每一个读过或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传奇文化巨人通过他的作品全面展现了19世纪的俄罗斯风情。它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图景,它所蕴含的思想的丰富性,它所包含的知识的广度,包括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往往令人惊叹。
在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三部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杰作中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杰作中艺术性最完整的一部,体现了托里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转折和转变。堪称杰作中的杰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段时期,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残酷的一幕又一幕幕展现在他的面前。一名女子因爱情问题在火车上自杀的消息让他更加震惊和悲伤。这也是他之所以创作《安娜卡伦尼》的原因之一。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同时,还让我们观看了一部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美国女演员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无法像言语那样详细地描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所以我特意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书中有两条几乎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剧院:一个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莱文为中心。中间,多亏了奥布隆斯基家族的联系,这本书才没有被分成两部分。
从表面上看,《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似乎是在讲述一个犯了错误的上流社会女士,但实际上它向我们展示了1870年代俄罗斯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并通过这篇文章斥责了它的非理性。作品描述了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高级领导人卡列宁的妻子。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年轻的渥伦斯基伯爵。浪漫的渥伦斯基用他的激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两人发展出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绝望私奔,从而开始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诸多波折,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所谓的真诚、自由的爱情开始被抛弃。最后,安娜穿上那件衣服,遇见了渥伦斯基。她第一次遇见Skye时所穿的黑色连衣裙躺在火车站前的铁轨上,结束了她绝望的爱情和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场道德和世界所不允许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一流的。在作品中的数千个女性角色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非常叛逆的精神。社会婚姻在当时只不过是一种政治附属品,极其物质化、以利益为导向。因为大多数婚姻都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多人婚后都会表现得像情侣一样。然而,人们为了名誉和地位,极其虚伪地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表现出了她的疯狂,她追求真爱的疯狂。我记得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有一天,安娜和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电影。在盛大的赛马大会上,渥伦斯基在比赛中从马上摔下来。安娜忍不住大声尖叫。这无疑是她的真实气质,而这个“不检点”的举动也“暴露”了她的私人关系。她出来后就疯了,还对丈夫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你爱怎么爱就怎么爱我吧。”安娜很爱自己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就是她的命根子。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取儿子时,却被拒绝了。她曾经是社会上的名人,却因为追求真爱,遭遇了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了各种冷遇。社会容不下她,就连她的老亲友也拒绝与她交往。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事情。让安娜伤心的是,她不顾自己爱上了渥伦斯基,却忽视了她。大吵一架后,渥伦斯基愤怒地离开了,她觉得“一切都结束了”。一个性格优雅、勇于追求真爱和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样的打击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是在反抗,还是在忏悔?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真实、有血有肉。当我读到她去世的消息时,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我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叛逆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叛逆的女性。一。
当然,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基蒂、列文、卡列宁等众多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辉煌、最热情、最有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以家庭和婚姻为基本单位展开,但托尔斯泰的眼光却十分敏锐,他能够穿透生活的藩篱,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真相”。托尔斯泰是一位阐释自我概念的作家。无论是他的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主题联系都非常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罗斯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博大的灵魂,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会感动当时乃至未来的很多人。
记得老师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说过:“当爱情成为女人的全部生命时,就是她悲剧人生的开始。”虽然不能用这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尼娜”,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女性读到这句话时会更加感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死于19世纪的俄罗斯,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的思念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还在,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与《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流动,不再是一个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但我对安娜身上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熟悉。她看起来很像《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和《玩偶之家》中的诺拉。
虽然这三个女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应该说她们原本都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她们有丈夫、孩子,社会地位良好,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但随后他们都醒了。他们发现自己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尔夫人是通过爱情而来的,而诺拉则是通过危机而来的。她们都发现她们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和名誉胜过爱自己。因此,他们醒了。前两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一个人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觉得生活无趣、无趣,不想生活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又想追求一段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爱情。在这样的情感冲突中,她无法把握方向。看到丈夫和儿子后,她感觉很奇怪。她内心深处,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为丈夫辩解:“他毕竟是一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有成。” “可是他的耳朵怎么看起来这么奇怪呢?”安娜和她的爱人有了彼此之后,她并没有感到特别幸福。相反,她感到内疚、害怕和恶心。起初,她掩着脸,什么也没说。随后他的脸上露出了冷漠和绝望的神色。 “她发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羞耻、兴奋和恐惧的感觉。”这就是她追求自己爱情的愿望与道德伦理的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爱情。她不顾世俗的看法,毅然爱上了渥伦斯基。她抛弃了家人和孩子。虽然黛琳娜夫人也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但她却一直处于犹豫的状态。只要她和朱利安有染,她就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起初,安娜对她的家人和孩子感到内疚。当安娜即将难产时,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她内心深处对丈夫充满了愧疚,对过去充满了悔恨,请求丈夫原谅她,而她的丈夫这个慈悲的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我心里有一个魔鬼,她随时都会占据我,另一个不是我,我知道……”。但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她比德雷娜夫人更勇敢。她敢于向公众公开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公开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这也让安娜在被渥伦斯基抛弃后一无所有。
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在西方封建社会,丈夫可以容忍妻子背叛他,拥有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还是现代,甚至现代社会都是不可接受的。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层社会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誉,所以即使有这样的事情,丈夫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也会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出轨妻子,不允许妻子出轨的观点,我觉得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比较尊重女性了,更不用说绅士风度了等等。
其实,在上流社会,妻子出轨丈夫,或者丈夫出轨妻子的例子很多。然而,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社会的人一样,让自己的爱情变得肮脏和可耻。她的爱情纯洁而健康,所以她敢于将自己的爱情公之于众。但正是因为她的行为,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受到了周围人的唾弃。为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孩子、爱人,被社会所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
我在想,安娜的结局和命运能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独来独往,待在家里,照顾丈夫养育孩子,做一个贵族小姐,或许这样的生活会是平静安宁,但她却不会真正幸福。安娜的姨妈从一开始就介绍了她的丈夫。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爱情没有基础是难免的。而且,年龄关系肯定会产生差距。而且,卡列宁更加注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社交。虽然安娜能够成为外人和家人眼中的贤妻良母。但安娜的生活里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会很高兴,但她会对不起她的丈夫,她会对不起她的儿子,她也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安娜的父母早逝,她也不爱自己的丈夫。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却为了爱情不得不失去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就没有了希望,只有绝望。这两个相反的结果很难解决。
然后我想,如果安娜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结局还会是这样吗?如果安娜是个男人,他从一开始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像莱文一样。莱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地,也可以研究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索人生的目的。就算他想跟妻子离婚,应该也容易一些,而且孩子还可以留在他身边。哪怕最后被爱人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和地位,他也不会绝望。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所以还是要依赖男性。
尽管安娜是新时代女性代表之一,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托尔斯泰对安娜却只有怜悯。他不同意安娜抛弃家庭。他更加认可传统的贤妻良母。作为一个女人,我能理解安娜的情感冲动和无奈,但是当你已经有了家庭的时候,你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她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能说,在环境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比较弱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