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1)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和经典。它们以其无穷的魅力,流行了半个多世纪,并流行至今。鲁迅的许多代表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小说,本栏目分五期对鲁迅三部小说的全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小说集就是大家熟悉的《呐喊》、《流浪》和《新故事》。本期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老师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2年写的小说15篇,后来作者又拿出了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改名《锻剑》),现在有小说14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下面介绍一下《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的序言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发展历程和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目的和态度。还解释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名字的由来。作者从研究洋务、研究医学、走科学救国之路,到崇尚文艺、以文艺为武器改变民族精神,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旅程。本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这部小说集的内涵和意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从文笔上看,本文的序言清新精练,思想深刻流畅,震撼人心,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笔名鲁迅。本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一个疯子的叙述,揭示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伦理,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本质上是吃人肉。同时,作者发出“拯救儿童”的号召,呼吁人民觉醒,推翻封建制度。这篇文章以其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艺术手法特点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疯子的多疑敏感和妄想,符合迫害者的病理特征。此外,狂人还使用象征主义来表达双关含义。狂人对封建势力的象征性描绘,将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完美结合。这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的表征。 《快聪日记》采用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不连贯”的疯子。语言看似凌乱,实则犀利。它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心声。个性化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看似疯子实则具有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贫穷、落魄、迂腐、麻木的孔乙己最终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破坏下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批判了民族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人民的冷漠,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作出了尖锐的谴责。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首先,开头交代了环境和氛围;其次,对人物进行发展和介绍;然后高潮来了,那就是《——》小说的中心提醒着社会的残酷。新颖的管理基于独创性。第二个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作品以第一人称“我”——旅馆男孩来描述孔乙己的所见所闻。他的肖像、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总体叙事来表达,使所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有共鸣。信,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的语言也非常简洁凝练。作者用简洁的几笔描绘出了酒店经理、男孩、短衣顾客、孩子们等众多人物,栩栩如生。当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不可靠的清白辩解时,他自欺欺人的一句“偷书不能算偷”,充分暴露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以为是却又迂腐的形象,令人敬佩!

《医学》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作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革命者流血牺牲却无人理解。相反,他们的血被制成人血馒头来治疗肺结核。对这场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分析。本文独特地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描述了花老栓对待儿子的方式;花老栓买人血馒头,花小栓吃人血馒头,花姨上坟;另一条线索描述了夏雨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起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惨的画面。作者运用特殊的反思性和暗示性的写作技巧,凸显了作者缜密的构思。以“华”、“夏”这两个象征性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名词,其浓烈深远的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整篇文章实际上只是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无意识的人的印象和反思来反映革命者的悲剧。夏羽的谋杀并没有明确说明,但围观者对他们行为的描述暗示了这一点;被杀的地方也被明确指出是古玄阁入口,这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玄阁入口所提供的暗示;他对死亡的态度反映在他的囚犯和听众的愚蠢反应中。他坟墓上的花圈表明他们的战友仍在战斗。小说最后以一座坟墓来比喻有钱人过生日时送的馒头,寓意更加深刻、令人震惊。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浓重而冰冷的气氛中,作者成功地营造了这种气氛,突出了人物和主题。吃人血的故事更是触目惊心。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2)

我似乎记得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总是让人在初读时感到乏味。读完鲁迅的《呐喊》,我从心底里认同这句话。还记得我看《呐喊》的时候,个人觉得里面的小说没什么意思,甚至有一种看不下去的感觉。我完全强迫自己把每一本小说都看完了,读完之后的效果很差,几乎……看了下一句,就把上一句给忘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很少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或许鲁迅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时代相差甚远,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鲁迅的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无味,完全看不懂。这与鲁迅文章的极高评价完全不同。在全世界,包括许多非常著名的作家的眼中,鲁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标杆和里程碑。毛泽东甚至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甚至直言不讳地称赞鲁迅本身就是一部文学史……而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巨匠写的文章,我个人还是第一次读到。我当时的经历还不清楚。我能给自己的唯一解释是,我的文学素养太低,无法感受到《呐喊》小说的思想冲击力。毕竟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足以证明鲁迅是货真价实的,绝不是一个名不副实的人。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强迫自己重新拿起《呐喊》,逐章、逐字地“欣赏”《呐喊》,每一章都读得很仔细。结果我惊喜地发现鲁迅的文章越看越有感触。当我读第二遍的时候,至少我没有停止阅读的冲动。我也不时能从鲁迅的文章中感受到悲愤。情绪,但这种极度愤怒的情绪似乎无法表达。总觉得还欠缺一些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以挖掘。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或者是文化教养的差距。我绞尽脑汁,总觉得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间有一种隔阂,有时甚至不知道鲁迅想表达什么。不过,由于读了两遍,所以还是有必要把读后的感想写下来,尝试总结一下读完《呐喊》后的一些感受。

不知道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还是出版编辑的无心干涉。 《呐喊》中的小说似乎无需任何修饰就能与“人群”合而为一。开篇就是我们熟悉的《狂人日记》,中国白话小说的先驱。作者用疯子的语气对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进行了愤怒的咆哮,但可悲的是,他却无助地被关在这样的牢笼里,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唯一的出路。他所能做的就是发出一些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断断续续的声音。 “吃人”这个词,是一个疯子真实的内心声音,彻底暴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压制自由、扼杀人性的根本特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仁义道德的背后,是一群嗜血的怪物;凛然正气的背后,是无尽的“吃人”欲望。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价值观的社会是丑陋的,对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来说,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鲁迅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想象一下:当一群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另一个世界,或者被迫被奴役、被剥削,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不可能的。就此事而言,这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一个纯粹是动物的人还能算人吗?突然我想起了巴金先生笔下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它们在绽放之前就死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向生活呼喊,就已经走完了人生的旅程。想到他们的生命从来不属于自己,我的心不禁颤抖起来。很难想象鲁迅写《狂人日记》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焦虑和愤怒。或许,这个疯子就是鲁迅本人。

《狂人日记》之后,又出现了内容不同的小说,但我个人觉得,这些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小说中的人们采取不同的手段,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吃人。

《孔乙己》《白光》讲述了科举制度毒害了万千读书人的故事。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梦想名列金榜题名。为此,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冰冷的窗子里垂着头苦读。不过,修士毕竟比肉多。科举就像千万大军冲过独木桥。成功上岸的成功人士,自然会获得地位。但大多都掉进河里了,连独木桥都看不见了。最可悲的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失败,却又不得不重复无力的反抗。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为了功名,一生苦读,却没有看清:文字背后是“吃人”。 《儒林外史》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最好的讽刺。

《医学》和《明天》反映了残害了成千上万年轻生命的邪恶封建迷信思想。面对疾病,人们惊慌失措,没有独立的主见,只能相信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事情。刚刚萌芽的生命,一一在迷茫中消失,只剩下可怜可恨的泪水。同时,鲁迅站在医生的角度,觉得自己身边发生的这些“吃人”的悲剧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痛苦!

《阿Q正传》和《头发的故事》直言不讳、尖锐地批判了1911年辛亥革命不联系群众、不依靠人民群众的错误行为,深刻揭露了艰苦的生活和麻木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尤其是早已家喻户晓的阿Q精神,让人看后笑得心疼。他们嘲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嘲笑阿Q的无知。但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我们不就陷入了阿Q吗?影子?阿Q的“我是最大的后顾之忧”不正是最典型的中国人心态吗?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重复阿Q当年的做法呢?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现实中的阿Q……鲁迅,我真的很佩服他,他改变中国的方式如此简单。人物性格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社戏》和《故乡》表达了作者鲁迅对童年的向往。在鲁迅眼中,童年的纯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刻。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真的没有什么悲伤的想法。品味,他们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美丽而明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已经完全变了,变得邪恶、黑暗、压抑、平淡。活跃的思绪也随着风凝固了,变得平淡无奇。阶级思想在心中根深蒂固,强行分裂了原本的好朋友。闰土就是最好的代表。从小时候的活泼聪明,到中年的冷酷无情,闰土的身上分明带有封建社会特有的两大性格:吃人!

读鲁迅的文章,我个人感觉很压抑。里面的气氛永远是凄惨的黑暗和凛冽的秋风,让人心里无时无刻都感到一种浓浓的恐惧感,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吃掉。从这句话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鲁迅心中的阴影和恐惧。或许,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没有希望了。但鲁迅始终没有放弃呼喊:救救孩子们!这是从路浔内心最深处传来的最震撼的爆炸声。至少我认为,鲁迅虽然充满了犹豫,但他仍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正如鲁迅在《故乡》中所写,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路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光明繁荣的道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9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