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笔记800字
当我看到记者写这样的自传体书籍时,我仍然相信,只要你是一名记者,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记者,就没有必要谈论写作技巧。我一直很喜欢柴静的文风,亲切、柔和、温柔。 《看见》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讲述自己在央视工作十年的成长经历。有人评价它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我认为记者最重要的工作不仅是报道客观的新闻事实,而且是现场事实的反馈者。由于制度的限制,中国的新闻报道总是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不过,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这起事件的记者,他肯定能客观地感受到,但能不能报道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屏幕外一位记者的采访记录。十年前,她被选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但因没有经验而遭遇挫折。非典时期成为一名田野记者后,经历了纵横交错的现实生活,让她一点一点摆脱了自我的束缚。对生活和人性有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近十年来,她参与过非典、汶川地震、两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新闻报道。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她都出席。
然而,她在书中记录的不是描绘历史的野心,也不是报纸、电视上播放的宏大叙事场景,也不是领导人相互点头鞠躬握手的场景。而是一些埋藏在人群中的感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他记录了新闻中那些给她生活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人物。大家都在积极地写着她的文章,就连一个不起眼的扫地阿姨也是如此。如果说活跃在荧屏和舞台上的主持人都像名人一样,那么柴静一定是其中最不起眼的普通人了。她的很多采访都会涉及到接触很多社会底层的人。与这些人接触越多,她就越感到无力。她只能用自己的笔,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多。
她说:别人忍受的,我也必须忍受。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了不断错误、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构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一个人也是由无数其他人组成的。你想要什么?报道一个国家,你必须报道你自己。她说:“它们在流动,从我内心深处的石坝溢出。坚硬的偏见和模式一次又一次地冲来,摇摇欲坠、分崩离析。这种动摇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是不安。”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