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小说西游记读书笔记4000字

本文旨在反驳《西游记》的两种解读:

——《西游记》是一部反映人性最黑暗部分的“黑暗恐怖故事”;周星驰的《黑暗西游记》才是“真正的西游记”。

—— 孙悟空,反抗失败的悲情英雄;唐僧是“封建祖师”; 《西游记》打着反叛的外衣宣扬“封建礼教”;周星驰的颠覆是对西游记的深刻诠释。

本文针对的是《西游降魔篇》评论区的文章《是时候普及一下真正的《西游记》了》《如果你不道歉,我就变老。”但我还没有机会看这部电影,所以只能谈谈原著。因此,我将其发布在书评部分。

沙和尚可怕吗?

让《西游记》黑暗的一个主要论点是沙僧是一个“可怕的杀人犯”。孙悟空也不是坏人。 56章他杀了人,“在尸体上浇了几根棍子”,这就是“绝对的邪教恐怖电影场景”(好吧,不过我看的原文是“拿着铁棍”,希望坟墓是敲了三下,“敲的是坟墓,不是尸体。”

但事实上,“杀戮”这种在现代社会看来令人恐惧的事情,在明清小说中却是武将的必备技能。你看,明清小说中扮演武将的正面人物,关羽、张飞、赵云,还有梁山泊的英雄鲁智深、武松,个个都是杀人犯,以斩杀人民为生。如果因为沙和尚是杀人犯而指责西游记黑暗,那么所有明清小说都是黑暗的,所有《左传三十六录》都是黑暗的,所有中国朝代都是黑暗的——哦,我们不能只谈论中国。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和女巫迫害也是血腥残酷的。

古典小说中的残酷血腥情节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我们对残酷和死亡的感受与前现代社会对“残酷”的定义完全不相容。现代医疗条件的高度发达和现代高温火葬技术的推广,让我们对尸体的容忍度非常有限。现实中,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尸体,即使挖洞也不会挖出死尸。然而,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一发高烧就能丧命的前现代社会,任何战争或瘟疫都可能导致尸横遍野的惨状。那个时候,人命确实没有现在那么值钱。

所以沙僧杀了很多人,挂了九个头骨,这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明清读者的影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头骨了。但到了明清时期,还没有高温火葬方法的时候,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挖出头骨。

二是小说、戏剧中对血腥和死亡的容忍度远大于现实中人们对血腥死亡的感受。用棍子打尸体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的邪教恐怖”,但在舞台上,这可以是喜剧场景。试想一下,扮演小偷的演员装死,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得到……棍子故意戳腋窝,读者笑了——。更何况,原文中的悟空实际上没有'根本没有击中尸体。

武侠小说继承了明清的叙事套路,也延续了古典小说的暴力血腥。金庸小说里有割阴茎、割耳朵、挖眼球、砍断手臂,各种黑暗恐怖的情节。但你会认为金庸小说因此而黑暗吗?惯于。为什么?因为你心里知道,金庸的重点不是割鸡鸡、割耳朵。他努力消除的是世间的苦难和命运的不确定;他真正想赞扬的是英雄气概和孩子们之间的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庸和吴承恩是同源的。他们都知道世界的残酷和无情,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世界的信心。

唐僧虚伪?

评论家指责唐僧虚伪的例子还是第五十六章,孙悟空杀了奸臣后,唐僧背诵道:“他姓孙,我姓陈。他们都是不同姓的,每一个恩怨都有自己的主人。” ,每个债务人都有其所有者。不要起诉。”我是佛教徒。”

“虚伪”这个词大概就是心里想一套,嘴里说一套的吧?唐僧心想,孙悟空杀了你,怪他而不怪我。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不是说明唐僧是一个正直的男孩吗?

而随后一系列起诉他人的对话则充满了喜剧色彩。简单阅读原文就会发现,对话的参与者都是以开玩笑的方式相互调侃,对他们表情的描述是“八戒笑了”、“大圣闻言不禁笑了”。 ”此时,唐僧在剧中扮演了一个滑稽小丑的角色。他的徒弟通过喜剧和调侃达到了幽默和讽刺的双重效果。 《西游记》中的师徒对话中,这样的喜剧场景还有很多;只是近五百年过去了,我们有时也领不到明末的笑点(想想看,五天不看微博,可能就领不到微博上的搞笑点了) )。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于明清小说中君臣形象塑造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术讨论,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学术讨论。即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刘备与蜀汉好汉、宋江与梁山好汉,都契合“王庸臣明”、“主弱臣明”的角色设定。仆人强”。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失意的文人。失意的文人最喜欢做什么?只是抱怨人才不被认可,当权者不识珍珠。这样的创作导致了“王庸臣贤,主弱臣强”的角色设定。唐僧一定是软弱的,刘备一定是愚蠢的,宋江一定是懦弱的。君主必须一无所知,才能表明他的下属能文能武(能文能武,还需要你的主人做什么);一个君主必须特别愚蠢,特别喜欢冤枉别人,才能显示他的大臣们的坚忍和忠诚。 (主太愚笨了,不但不叛逆,还这么忠心)。

唐僧的形象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虚伪”,更多的是一个市侩。市侩市民的形象在明清小说中也有一套刻板印象: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斤斤计较,不做好事,但也不能做太坏的事。你能仅仅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就断定这部小说是“黑暗”的吗?

而且,“人性”这个词也不知何故被腐蚀了。中国传统其实很偏向性善论;不知道为什么,在当代,每当道德水准不达标的人物出现时,评论家都会大呼“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 —— 嗯?那么自私是人的本性吗?为了公共利益而无私是不是不人道?我从未见过西方评论家在评论一部黑暗作品时说: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人性……真是烦人。

孙悟空是反抗失败的悲情英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批评一直受到政治的束缚,始终不忘以阶级理论来解读“封建”文学作品。他们解读《红楼梦》时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颓废。贾宝玉这个人物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解读《三国演义》时,他们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无力和无能。带领中国历史走出朝代怪圈……解读《水浒传》,他们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颓废和残暴,肯定了农民起义军领导人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去反抗和战斗……

说到《西游记》,就有一个上天作乱的农民起义领袖!虽然反抗失败了,但纯朴的无产阶级精神!那反抗封建压迫的坚定革命精神!

上帝。任何文本都可以揭示压迫与反抗、封建与伦理。我敢说,明清文人的政治觉悟是如此之高,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压迫和反抗的。

这些解释极其荒唐,但却在三五代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直到周星驰和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西游记》是一个关于压迫和反抗的故事,而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英雄。

——号《西游记》的主题是心(看看《西游记》中“心”字出现的频率!还有周星驰电影中“心”字出现的频率!)。我觉得《西游记》讲的是初心和成长。

在周星驰中,金河娜娜、如来和唐僧代表着统治阶级,或者说是现实的压迫力量。他们只看到了如来佛的大手从天而降,却没有看到孙悟空离开五行山后皈依佛门的坚定,以及他对唐僧发自内心的忠诚和感激。他们认为这是抵抗的失败。

林庚老师的《西游记》驳斥了农民起义论。从嘉靖、万历时期的社会风气、明中后期文官阶层的兴起、王阳明的心理学和李贽的童心论出发,论证了《西游记》本质上是童话故事。这部小说的主旨就是用天真的童心来对抗封建正统的虚伪。对于林庚来说,《西游记》仍然是一部对抗性小说。追求童心是对社会的反抗。 —— 果然,那么孙悟空皈依佛门也应该被解读为反抗失败吧?

我欣赏林庚的一点是他的比赛心态,他表现得相当详细。我觉得这种轻松、幽默、近乎童趣的游戏心态才是解读《西游记》文本的核心。如果你读过原文,你会发现孙悟空与天、如来、唐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压迫和对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嬉戏和游戏的心情。当如来如来手掌压住孙悟空时,孙悟空还在如来佛手上撒尿,“来此拜访”。

所以你可以看到《西游记》文字中的孙悟空读起来几乎都是高兴的、开心的。一开始他还在抱怨,但后来他又笑了。他从来不觉得有人压迫他,所以他不怪任何人被压迫了五百年,所以他在辅佐唐僧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委屈。学经路上的艰辛,一转,又变成了游戏。即使学习经文本身也像一个游戏,但它产生意义并教导人们成长。

相比之下,今天在场的周星驰和孙悟空却痛苦不堪,挣扎不已。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总是在反抗。我认为这完全违背了原作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像屈原、陶渊明、杜甫、郁达夫这样的人,没有才华,也没有志向。他们一路呻吟、受苦,用这种痛苦完成了作品。

另一种人像苏轼、韩愈、胡适、钱钟书,他们的生活也有艰辛和坎坷,但他们总有办法治愈创伤。他们平和、冷静、温柔,时而幽默。在黑暗的世界里,寻找自己光明的一面。

周星驰无疑属于前一类。抑郁、痛苦、忧郁、忧郁。但他是一个喜剧演员。所以他只能像《美人鱼》里的章鱼一样,把自己的腿砍掉,才能让人发笑(他的很多搞笑段子都是黑暗血腥的)。

吴承恩属于后一类。当我读《西游记》的课文时,我总觉得这是一位健谈、和蔼可亲的老老师。他经历过世事沧桑,见过一切浮华;他接受过正统的诗歌教育,深谙国民的口味;他用人物来嘲讽小资产阶级的气质,但又不脱离资产阶级;他游走于儒释道之间。他徘徊在经典与舞台之间、案头与市场之间;他知识渊博,以市场为导向;他清醒又混乱;他机警、宽容;他曾有过磨难,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幸福;他理解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也歌颂人性中的忠诚和善良。

我总是想起孙悟空想出五指山的故事。如果现代作家使用它,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郭敬明写的,那一定是悲伤的河流。如果周星驰写的话,他会愤怒、暴力、报复。如果是宫斗文的作者写的,他必须一步步往上爬,最后夺取玉皇大帝的位置,并要求如来磕头道歉(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做法)。

但吴承恩怎么写呢?

没有一丝感伤,没有一丝怀疑。

“只见猴子已经到了三藏马前,赤身裸体跪下,说道:‘师父,我出来了!’”

《心猴归正,六贼无踪》——那一集的压迫与反抗的故事在哪里?

冰血喝了十年,依然没有凉下来。经过五百年的苦难,我不会委屈,不会抱怨,不会哭泣,不会闹事,不会表现出自己的痛苦。喜悦、敬佩、决心,从现在开始全心全意地走上学习的道路。 ——怎么看起来像是压迫和反抗?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一样。 —— 你很小的时候就有远大的梦想。你离家求学,就像初出茅庐的孙悟空一样。当你取得一点成就后,你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就像孙悟空在天上惹事生非一样。沮丧、压抑,几乎无法恢复,就像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一样。

五行山是一个分歧点。从此,有人为世界悲伤,为世界绝望,为失去亲人而悲痛。他们认为世界的逻辑只是以暴制暴,人性是黑暗而荒凉的。

那不是孙悟空。

我在《西游记》中读到的孙悟空是快乐的、坚定的。他懂得妥协,但从不放弃。他赋予人们在绝境中生存的勇气和对世界的信心。他富有洞察力,乐于读书,可爱而聪明。他告诉我——

尽管世界千疮百孔,尽管我们都遍体鳞伤,但我仍然可以微笑,保持执着,忠于我的初心和我的梦想。爱自由,爱真理,爱光明,放眼远方。在求经路上大踏步前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07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