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起来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述的流畅,还因为我感受到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符的东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可能是因为作品能够提供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负面的提醒。皮埃尔和安德烈发生了争吵。他很难理解安德烈只为自己而活。在共济会的影响下,他认为应该努力净化自己,服务他人,爱护邻居。

从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尊重自己和他人,忠诚和宽恕,甚至“我是别人的老,我是别人的老,我是别人的少,我是别人的少”。书中对战争的描述有很多符合中国人的经历。尼古拉在战争中受伤后,他想起了家里的美好事物,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安德烈也对参军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你为谁而战?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同样得到了发展,中国人民也有所谓“一将成才,万古长存”的感叹,也有“盛则民苦,盛则民苦”的感叹。死了,人民受苦了”。

就连书中多处可见的非常纯粹、强烈的人民战争、游击战争的民族情感描写,也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危机时“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何况,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军队的大量减员,书中不乏“剩下的都是精锐”的感叹,或者振奋人心、一扫沮丧的励志话语。人们不应该想起毛泽东在长征之后对中国红军的各种描述。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能够引起人们对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为中国的现代传统。不知道中国读者是否能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我们悠久的传统与这个国家最近的经历有一些相似之处?前些年,革命战争时期的人们读了这部小说,是否从中学到了很多可以为中国革命所用的东西呢?后来,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比如《战争与和平》,是不是也勾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现代中国传统,也就是20世纪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来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似乎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问题,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即使两个问题联系得太紧密,也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

或许这样推理比较好:在20世纪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诸多因素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学经典中,还有多少东西是值得今天人学习的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为什么那些含有很多经典元素的作品在今天却无法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呢?当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原因,比如社会的快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等,但对于文化问题的反思或许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也许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能否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换个角度看,我们是否可以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经典,重新发现或者重新理解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有启示性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国学热”。不管这种国学热是炒作还是真正的国学热,这种热潮既然能出现,就说明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我们遇到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希望从我们的传统中找到解决方案。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下对国学的解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国学。

我想这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无法摆脱全球资本主义的潮流,我们仍然可以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像《战争与和平》这样长期或短期影响我们历史的作品,重新诠释的意义也都是一样的:发现延续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回到作品本身,书中对球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对风景的描写,都清楚地表明托尔斯泰在这方面的写作非常出色。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我觉得书中所谓的传教士讨论很无聊,很难读,但我并不觉得这是这本书的失败。我什至觉得是我素养的欠缺,让我不明白如何提高工作质量。 “最好的部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13号早上上课的时候,我特意重读了一遍第四卷最后的历史讨论。

由于级别限制,无法找到其贬值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托尔斯泰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显然有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显然与作者的危机感密切相关。这或许与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的渡口》一文中认为,鲁迅之所以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在于鲁迅的“良心”。张的观点有偏见,但仍然清晰地表达了鲁迅和鲁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

《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火爆应该也是这个因素的原因。毛泽东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当然,这个时候的人们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就流行起来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记忆文章,尤其是80年代的大学生活的文章中,不难发现,有过一段充满诗意的时光,组建了诗歌社,读尼采等,追求独立的思想,所以《战争与和平》开始流行。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需要诗歌。看来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通俗文学取代了经典,这就是班里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都不读《战争与战争》了。 “和平”。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解读这类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延续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或许还能重新启蒙社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09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