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_高中读书笔记1000字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心情郁闷。我小时候从来不喜欢读书。大观园的繁杂与喧嚣,似乎就是我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慷慨,刘奶奶的善良,凤姐的小气,其他人物的轻浮刻薄。总之,这本书只记录了清中后期一个家族的兴衰。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但读得更仔细了,随着感悟越来越丰富,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意味着我心目中纯粹的俗气故事,而且开始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故事背后所揭示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悲伤和痛苦也让我体会到了曹雪芹这个才华不被赏识的文学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叛逆思想。
宝玉曾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婚前是纯洁的,婚后就被泥土玷污了,自然就变成了泥。宝玉为何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否说明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感到极为厌恶和愤恨呢?黛玉为何生性忧郁,喜走而不喜聚?
因为作者用这种悲惨的美来表达他内心的屈辱和封建社会文人缺乏自由所造成的内心的悲伤和忧郁。像凤姐这样的其他人物的卑鄙和辛酸,也是那个时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子,比如袭人,还有前面提到的苦小人,他们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是作者内心的善良与平静所激发的时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然笼罩在这个美丽而讽刺的故事上。荣宁、宁波两个家庭的毁灭,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看透红尘的自由与悲伤,让读者欲罢不能。感觉发抖。
虽然这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酷的社会状况可以让像作者一样的人感叹,但其中也有美好而善良的一面,比如大观园里一家人一起喝酒,一起写诗,一起庆祝。春联的热闹、喜庆,正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聪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不禁感到嘴角泛起一丝浮萍。
这其实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良好教养的真实写照。然而,越是这样,结局就越是沧桑和凄凉,越是舍不得放手。如果不是这样,作者的犀利语言和矛头就不一样了。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悲伤。
读完《红楼梦》,我摆脱了封建社会压迫的阴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环顾四周,我发现我的生活环境至少还有让我深呼吸的空间。但当时的人们又怎样呢?他们无法自拔,思想受到限制。他们感觉怎么样?
因此,每次读完《红楼梦》,读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消失了。我心里对苦难和艰辛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梦想的追求也越来越执着。我们也应该对此表示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生活中,有艰辛、有困难,但都是人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环境、观念无关。但是,与封建社会的人相比,我们至少有权利打败他,我们有能力打败他,我们有资格打败他。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那是欢乐,是悲伤,是聚散。它滋生了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感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