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000字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位置上,用与祖先相似的漆黑眼睛看着很少变化的自然景观,静静地听着风声和鸟鸣,这与那万千千鸟无异。”很多年前,我心想,在我生活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藏古籍的图书馆,有很多教授古代文化的大学,中国文化真正的脚步,都落在这片辽阔、有山有水的土地上。大地寂静无声,除了一两个精明的文人一站起来,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就会轰然爆发出来,文人也是软弱无力的,只要在这种匆忙的包裹下,还能坚持几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静止瞬间,人、历史、自然混乱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我有一种冲动:写一篇文章……”
余秋雨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脆弱而热情的余秋雨,在残破的城墙前,在广阔的人文景观前,一会儿静静地冥想,一会儿自言自语,欲动却又止住……他惊叹与震撼,他珍惜与感叹。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作品:我只是边走边想,走得黑黑的,瘦瘦的,任由唐朝的硝烟,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青春的豪气,我疲惫地躺在床上。把边境酒店的小桌子涂上,然后问路人邮箱的位置,把刚才写下的东西邮寄出去……
我想,古人所崇尚的那种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状态,一定会让他为之动容、羡慕。
他从祖国西北的甘肃敦煌出发,到西南的四川留侯寺、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时期,最后写到东南亚的叠墓。
写有《道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酒墓》、《住在龙华》、《中国情结》、《这里好安静》等。
至此,《文化之旅》真正诞生了。
《文化之旅》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它具有低沉感伤的历史气息,散文创作的戏剧性表现力,以及雍容华贵、抒情的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感是作家自身生活与历史的对抗。他想要找到自己与历史浩瀚长河的关系,所以他必须在历史中寻找适合自己生命结构和那些注定属于他的灵魂的根基。
这种情感越来越深。一旦有机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历史和生活就难免会混淆。
余秋雨创造的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己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和历史感受。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时,他想过离开办公桌,盛装打扮去一次长途旅行。他并不是像普通人那样为了放松、好奇或者开阔视野,而是“寻找一个跨越千年的地方”。人格学院”。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为了与历史文化对话。
余秋雨不想去旅行社写一些市场上泛滥的旅游观点文章。他觉得那种挥舞着旗帜的队列无法让他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于是,他的文化旅行活动变成了一次“艰难之旅”。
当他云游世界,游览一站又一站的“人文景观”时,旅途中尘土飞扬,四肢百骸疲惫不堪,也有许多苦涩的感受,所以他称之为“文化之旅”。
然而,隐藏在书名中的深层含义才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观察人体生命的旅程,是他自己对人类生命和文化思潮从困惑到启蒙的心路历程。这段旅程相当艰辛,所以被称为“文化之旅”。
回顾中国文化的一生,这是一段艰难的历程。这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旅途中走过了几千年,也见证了这期间的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人世沧桑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而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负担,已经变得如此沉重,难以承受。未来我们还能继续吗?
因此,它也被称为“文化之旅”。
对历史的热爱总是会增加生活的负担,历史的沧桑感甚至可以引发人生的沧桑感。当你跋涉山川、历史时,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经历和记忆。事实上,中国文化并不像当时传闻的那样顽固、颓废。这确实很难,但它来自于历史意志与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
历史意蕴需要暴力、先进、超越,文化伦理则需要尊严、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但方向相反。他们互相束缚,谁也无法实现自己。于是,他就成为了交战数千年的生死之敌。“苦路”的苦难由此而来。
“我不能不年轻,但我还可以年轻。我不敢为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祈祷,但我希望我写的文字能有苦涩的回味,焦虑后的理解,和一种冥想的感觉。放松,老后年轻。”
正是这种创作追求,形成了《文化之旅》中独特的低沉感伤的历史氛围。余秋雨的历史描写和山水文化临摹,如同无数的珍宝,蕴含着一层感伤。这种感伤来自于对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赋予它一种悲壮的味道。
当这种感伤、悲壮的气氛在《文化之旅》中升腾、蔓延时,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形容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我几乎能看到一个哲学家的瘦弱影子,他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头,慢慢地走着。我也和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炊烟、宋朝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热情而脆弱的灵魂。
虽然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戏剧研究的产物,但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文化之旅》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创造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戏剧效果。
“我不是天才,所以我的灵感不会以波浪的形式出现,而只会以碎片的形式出现。”
余秋雨有自知之明,他不是天才,他缺乏郭沫若那样的无边才华,他不是很渊博,也缺乏鲁迅那样的洞察力,但他零碎的灵感闪现,通过潜藏的觉醒生活,确实是写散文的绝佳境界。
我读《文化之旅》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但脑海中闪现的却是不同场景的片段,仿佛置身于时空交错的舞台上。
试想,如果余秋雨没有长期在戏剧中的积累和熏陶,他不可能在《文化之旅》中写出这样的文字,也不会能够大谈古道、大谈古今。呈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谈起话来,饶有兴趣。
余秋雨放弃了戏剧,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戏剧在不知不觉中让他的文学获得了成功。
就写作而言,《文化之旅》的散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精心雕琢的文化杰作。措辞雍容华贵,不显出打磨的大气。淡淡的叙事中,还蕴含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记》中,他这样描述广州:“广州自古以来远离京城,面朝大海,这样的位置自然使其与中国千年的封建传统相矛盾。此处万里已尽,远航南洋的船只时刻准备着起锚出发。”
对于遥远的南疆城市广州来说,这句话既准确又富有想象力。
如果你没有宽广的胸怀,如果你没有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名城古镇,你怎么能写出如此奇怪的句子。
在《西湖梦》中,作者是这样触动苏晓晓的内心世界的:“从情感到美,始终围绕着人生的主题。苏东坡把美化作诗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在梅花、白鹤,还有苏晓晓,一直都把美丽附加在自己的生命上,她不做太多物质上的改变,只是用自己来辐射生命意识的微波。”
不用寻找,这种精心雕琢的词语在《文化之旅》中几乎随处可见,不仅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衬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小说情节的戏剧效果:骨干。因此,配上婉约、飘逸、抒情的文字描述,不会让读者感觉过于雕琢,反而会为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艺术魅力。
悠久的历史就像一条电缆。余秋雨就这样若隐若现地走着,然后在秋风雨中渐渐渐行渐远。虽然路途漫长、寒冷数年,但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的“文化之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