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_鲁迅作品的读书笔记3000字

毕竟读鲁迅是一件令人郁闷的事情。他太真实了。哪怕真相意味着灵魂的鲜血,他也会无情地刺入人性的最深处。 “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而活,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而活。我只是想为你的世界增添一点不完美。我只是想活在你的世界里,让你感到恶心。”

我从来没有把鲁迅的这句话当作我们现在使用的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骂人的话要恶心一百倍),而是作为一种庄严的宣言。这是一场孤独的复仇。复仇应该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们天天喊着宽容的时代,思考鲁迅的复仇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待谁就应该宽容,对待谁就应该报复。谁剥夺了我们报仇的权利,就迫使人们在家庭被摧毁后仍然保持宽容。

“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学时期学过鲁迅文本的人都会承认:鲁迅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虽然人人都想了解他、利用他,各方面都想“抢”重大事件纪念鲁迅的权利,人人都在试卷上写下自己无法真正理解的答案,但心理距离却无法拉近距离。消失。孔庆东的建议是对的:只要你仔细阅读他的书,根据他的书了解你的生活,也许更有益于接近他。

从娱乐的角度来说,鲁迅的小说是比较无趣的,甚至是无趣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种精神的斗争,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种精神的斗争。酷刑。你似乎在质疑作者,有时又似乎在质疑自己。

《孤独》中魏连书的形象首先是一个孤独的人。 “孤独”这个词现在被过度使用了。很多有才华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会成为一种时尚:“那个人很酷,他很孤独。”看起来非常“有品味”。那么,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你很孤独,你还是一个孤独者吗?问题就在这里,对于一个真正孤独的人来说,每个人都理解你的孤独吗?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孤独,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并不孤单。本质上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那么所有人都不会理解他,甚至不会理解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觉得他很随和、幽默、风趣,很容易与人沟通。所以理解……正是在这样的人当中,可能存在着真正孤独的人。我们都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我们根本不懂,或者懂了一半。往后看,我不会明白这样的人是孤独的。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了解真正的孤独者。比如说,我们都以为自己能看懂金庸的小说。你了解金庸吗?你明白他在想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礼貌地回答问题时,谁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们不能对“孤独”二字掉以轻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性主义、个性化,个性化成为时尚。某种东西一旦流行起来,很快就会被污染、被嘲笑、被解构、被废弃。有些无聊的人称自己孤独。众所周知,无聊、孤独、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一种将自己融入他人的愿望,它寻求娱乐。孤独是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望。它寻求的是平凡人性的温暖。孤独是一种接受他人融入自己的愿望,它寻求理解。所以,真正的孤独,就是别人真的不理解你。你的心里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波涛。就连你的爱人也无法理解你。这就是所谓的“孤独”。

孤独的魏连书个子不高,甚至有些瘦弱,但他却有着这样的质感,如同一座铁塔,而且是黑色的。这样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例如,描述在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哭泣。他当时的哭是真正的哭,真正的哭,不按任何规则。不管他为什么哭,他都是从心底里哭出来的。他真的很难过,想哭。比如金庸在《书剑恩恩怨怨》结尾写到陈家洛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想大哭一场。这就是鲁迅所推崇的“魏晋风范”,即真性情。性情温和的人大多都“身陷困境”,但却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当然,鲁迅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入世的真心之人。魏连书最重要的身份是光明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光明会总是孤独而痛苦的。它实际上讲的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光明会与群众的关系。这并不是说光明会有想法。他告诉大家,社会在进步。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因为首先我们不了解光明会是谁,而那些被证明是光明会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病态和疯狂的。 “每当一个人的想法受到赞扬时,就促进了他的进步;当他受到反对时,就促进了他的奋斗。他只在陌生人中喊叫,但陌生人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这就像处于一个多么悲伤的境地。”就是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荒原里,如此无助,所以我把这种感觉视为孤独。”魏连书处于这样的环境,连他的家人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的人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这是注定让人感叹的孤独经历。大多数人都曾像魏连书一样经历过被拒绝和孤独的痛苦。他们都感受到了同样一天天长大的孤独,“像一条毒蛇,缠绕在我的灵魂里”。正是因为他的共情,鲁迅笔下的魏连书才变得无比动人、令人不安。当他觉得自己“还有事情要做”时,他“为之乞讨,为之冷心灰心,为之孤独,为之努力”,顽强地生活着。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了,“我以前所厌恶和反对的一切我都实践了,我所欣赏和主张的一切都被拒绝了。我确实失败了——但我赢了。”他以怨恨和愤世嫉俗的态度对待它,对社会进行盲目的报复:他成为军阀杜老爷的谋士,从近乎乞讨的行列一跃成为高官。他“赢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也正是因为如此,魏连书最终死在了这场精神创伤很深的“沉没”中。

读到这里,我浑身有一种极其冰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无助地滑向地狱的深渊,面容狰狞,充满了挣扎带来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但又渐渐沉下去了。我看了一眼,猛然发现这个人就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寂静和空虚,要承受多少的孤独和压抑,才能发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绝望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直极力描绘的清醒的孤独者形象。我愿意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和精神的写照。这个理智的人正在与平庸进行一场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后一点是厌世或死亡。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在绝境中,与生存的徒劳进行殊死搏斗,这就是这样的悲惨境地。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来说,他永远无法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择在沉默中死去。这也许也反映了鲁迅内心挣扎的一些矛盾,他努力探索的一些前进道路,以及他的内省精神或自我意识。李欧梵的《铁屋里的呐喊》一书也揭示了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在传统之内、追求光明但不属于光明的命运的洞察。这一切都表明了鲁迅对自己孤立、孤独、绝望、反抗、不足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处境的充分认识。这种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令人深感震撼!

然而,让人心碎的不仅仅是这种震撼,更是这种震撼已经被如今的人们所抛弃!这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陈丹青关于继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如果说鲁迅精神是指怀疑、批判、反抗,那么这种精神非但没有得到继承,反而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继承不了,继承不了,除非你有两次以上的人生,或者除非你是鲁迅的同时代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采用相反的方式。鲁迅的精神——沉默、臣服、奴役,甚至奴役到极致。”

不可否认,这是令人悲伤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未来再次萌芽的希望”。 “当谈到期望时,它们不能被抹去,因为期望存在于未来,我们不能用我没有它们的证据来说服别人它们是可能的。”个人自我的提高并不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大贡献。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的人”,实现精神上的自觉,岂不是对国民性转变的最大贡献?这或许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又一传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33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