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_高中读书笔记800字
“名利、功夫无据,时辰总是不对,酒过三杯,便沉醉其中,不知花已何处凋谢。”这是《儒林外史》的开头几句。也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灵魂。
虽然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读懂人的又有多少人呢?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批学者。他们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幸福,书中有美丽姑娘……”。为了金钱和财富,他们可以不眠不休地学习,可以从黑发到白发参加考试:梁浩八十岁时获得第一名,而周进仍然是“ “小友”留着灰白的胡子,已经参加考试几十年了。范进一中考就欣喜若狂……读书人中,为了名利而变得憔悴、腰带变宽、最终无怨无悔的,难道就只有这些吗?鲁迅老师把封建伦理称为食人伦理,所以说封建科举制度是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
读书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求知的漫长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三境:“昨夜西风枯绿树,独上西楼,望天涯。”这就是决心。 “腰带越来越宽,你永远不会后悔,你会因为失去衣服而感到憔悴。”这就是斗争。 “众人千寻千寻,蓦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最后的成功。但那些只追求名誉的学者却在第一步就犯了错误。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个人不断吸收精神食粮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和一日三餐的作用是一致的:吃东西,吸收营养,然后促进自己的生长。可惜的是,儒院的一些学生只注重“吃”,即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只是敲开荣耀和财富之门的工具。一旦目的达到,这个工具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哪怕学习一辈子,也不会吸收哪怕一丁点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营养不良”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当然,儒家界也有人说:“天下皆醉,唯我独醒;天下浑浊,唯我清”。王冕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为邻居放牛。他骑在牛背上继续博览群书,甚至自学成为著名的无骨花卉画家。此后,上至百姓,下至富有的县官,无不前来索画。但王冕的气质www. i1766。 com 则不同,不寻求官方头衔。朝廷上书浙江布政司,征召王冕为官,但他隐居会稽山。后人提起王冕,多称他为王慎君。但王冕什么时候当过一日官呢?只有王冕这个学者中的学者,才能在名誉面前保持内心平静、不为所动。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拿起《儒林外史》,仔细地读了起来。有时我感叹当时学者名流的庸俗可笑,有时又对贪官污吏的卑鄙丑陋感到愤怒。吴敬梓以幽默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颓废阴暗的一面。难怪后人感叹:“小心不读儒林外史,读之如日常消遣读之,除儒林外别无他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