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500字

我读的书《人群:群体心理学研究》(古斯塔夫勒庞,法国),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我感到恍然大悟,因为勒庞的观点是如此尖锐和“邪恶”,充满魔力。然而读到一半,我却产生了和读《人类动物园》时一样的疑惑:—— 那些缺乏严格科学论证和逻辑思维基础的结论,是一种被迫的好奇心,是否会误导那些不懂科学的人?传播学研究的新手。也许我浅薄的社会阅历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但不管怎么样,书中的一些与传播相关的理论和思想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乌合之众的概念。乌合之众不同于公众、群众。它指的是一个群体。集群是指处于聚集状态的人群,具有匿名性、情感性、暗示性、感染性,能够进行一定的集体行为。集群一般是由暂时参与或卷入事件和活动的人组成,不具备成为稳定社会结构的条件。而“融入群体的个体因被催眠而大脑活动瘫痪,完全失去自我意识,成为愿意服从催眠师的奴隶”。 (第17页)

在大多数群体中,群体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都会发生与个体截然不同的变化。冲动、多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夸张和幼稚、偏执、专断和保守的情绪会在群体中蔓延。

书中第26页引用了贝勒波拉号护卫舰寻找一艘在暴风雨中失踪的巡洋舰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集体的幻觉。 “值班官兵收到了遇险船发出的求救信号,船员们顺着信号望去,大家清楚地看到,遇险船后面拖着一辆满载人的木车。船上的官兵们看到‘一大群人向他们挥手哭泣。当救援船接近目标时,官员们发现海里漂浮着几根叶子茂盛的树枝。”

群体感染下,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影响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传播。紧张局势使群体成员很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感染或行为在具有共同信仰、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迅速传播。这种感染在朋友之间的传播速度比陌生人之间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施加的压力,会造成沉默的螺旋。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如果看到自己认同的意见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样的意见就会更加大胆地表达和传播;如果他们发现没有人或少数人有某种意见(有时会出现群体攻击),即使你同意,你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增加。这样循环下去,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此外,信息压力在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普通人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比少数人提供的信息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另外,个体无法避免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受到群体的制裁。所以勒庞说:“如果‘全世界的人’组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智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会比伏尔泰聪明,结果却恰恰相反。”伏尔泰比‘世界上所有人’都聪明。” (第15页)

利用群体心理,领导者和政治家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领导艺术。为了照顾群体难以理解和消化的想法,“必须对一些想法进行转化或修改,使其更容易理解”。勒庞说出了一些公众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18世纪的民主概念、读书笔记。其实它们都不是很聪明。按照哲学家的观念,它们充其量只是在误导民众。”但这些理念却产生了非常巨大的社会影响,即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仍然会是影响各国行动的最基本因素。 (P41) 如果勒庞能亲眼目睹他一生中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事件,他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中国政治家的群体心理能力的影响。惊喜。

勒庞还总结了一些团体领导人的共同特征和说服技巧。他们善于主张和重复,并且有很大的耐心,这反过来又会传染。此时,一种名为威能的神通也形成了。拿破仑的部下旺达姆将军这样评价这位他效忠的伟人:“那个魔鬼般的人对我施展了一种我无法解释的魔力。我不怕鬼神,但当我看见他,我就怕鬼神。”他像个孩子一样颤抖着,差点把我穿过针眼,扔进火海里。” (第92页)

有趣的是,勒庞在写这本书时也使用了大量的断言和重复。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论点往往先提出结论,然后再从历史中选取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总是坚定地重复。你自己的论点就像一本宣传手册。或许正是因为他对群体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想嘲笑群体的愿望,他才以如此简洁、清晰、愤世嫉俗和邪恶的方式写下了这本书。这本书的流传范围超过了他之前的任何一本书,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猜测,勒庞无法忍受数千年来民众的智力迟钝,他也想用这种方式来打动民众。如果这种写法真的是勒庞故意的,那么他真的是一个反团体斗士。

有人说,《乌合之众》最大的缺点是提出了大量争论不休的群体心理学观点,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更加确信自己的坏本性。人类社会似乎笼罩在一种阴沉的气氛之中。我们知道,历史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悲剧,但悲剧是无法避免和纠正的。

在关于刑事陪审团的《人群》第三卷第三章中,勒庞列举了许多“不了解群体心理学的人做出的错误群体决策”的例子。例如,1848年,法国政府颁布决议,从不同阶层中选出陪审员。专家遗憾地发现,无论陪审团由谁组成,其决策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在主审法官面前,个人的专业精神、职业和观点都变得微不足道,而陪审员们却充满了初学者的热情和热情。虚心求教。他们的态度、他们的精神从未改变,他们的判决也始终如一。 ”(P120)

勒庞去世后,心理学现在有了一种机制来打破人群的迷幻主义。实验表明,如果在决策组中加入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只能做一个动作,那就是说“不”。每个人都事先知道他是个傻子,但即便如此,75%的人仍然更愿意因此而提出反对意见。以前他们总是百分百同意。

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就是这一机制的电影化例证。案件结案前,12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在陪审团休息室对案件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必须一致,案件才能正式结案。 12人中,只有大卫坚称自己无罪。随着对三项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一种支持清白的气氛开始在其他十一名陪审员中蔓延。男孩是否有罪的投票也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11比1、9比3、8比4、6比6、3比9、1比11。最后,12名陪审员全部达成共识:无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182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