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为》有感
读《(成为》有感
笔者最近有幸阅读了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
当我们想到“成为”时,我们会想到什么?
变成什么?是你自己还是别人?
能说:“成为是为了成为自己”的人,多半都是自己人。只是说:成为,为了成为某人,心里大概还没有自己的存在。
作者的“成为”很有趣。英文名不是动词Become的原形,而是进行时Becoming。显然,作者米歇尔的意图是她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我们将会有什么样的“成为”呢?
变成什么?如何成为?为什么会成为?
分享这段阅读经历首先想表达的是作者对于阅读传记的态度:既然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有思想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对知识怀有敬畏之心,当然还要保持警惕和怀疑。 - 不要相信书面的一切。不要光看书而不结合现实思考,做一个挂书包吧。
笔者认为,在读传记时,至少首先要避免“两个盲目”——盲目和盲目崇拜/服从。盲目就是过分追求读传记的数量,不注重分析思维,不注重总结和研究同类型人的共性和个性,不注重转化运用到自己身上。盲目崇拜意味着盲目追随传记人物,无法区分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状态下的名人/榜样。
当读者沉迷于传记而一时不能自拔时,也更加危险:他们很可能妖魔化榜样,并以书中名人的经历为目标,去模仿而不是向他们学习。
因此,在阅读传记之前,对主体的生活保持科学的态度很重要。至少在大方向上,不要偏离轨道。
其实,读传记并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生活,也不是为了了解人而研究人。根本目的是用他们来比较自己,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唐朝皇帝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镜”。 ”这个道理。还有,读传记也是为了寻找自己想要塑造的理想自我,也就是更加了解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哪些品质?并结合实际付诸实践。
这本书的语言比较口语化,可能是音译的原因,读起来很流畅。正版PDF电子书已联网,可以复制右键查看英文翻译。这样,读者可以非常高效地阅读,也方便记笔记。
书也比较长,详细记录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学生时代的成长经历——《成为我》;与奥巴马结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为各自的事业而努力,并为奥巴马的美国总统生涯铺平了第二段经历——《成为我们》;第三段经历——《变得更多》,讲述了奥巴马家族成为美国第一家庭八年来的故事。生命历程。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作者精选了几个自己感触最为深刻的角度,希望读者点开听听!
第一感觉:成功的人一定有非凡的东西。米歇尔之所以成为米歇尔:年轻时坚强勤奋,年轻时勤奋进取,盛年时持家灵活。这些都与她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上进、努力、不服输。奥班马之所以能成为奥班马:知识渊博,记忆力强,遇事冷静,这一定和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高智商和高情商。
这可能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来支持它。但以上内容是作者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的。
从年少入学,到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再到哈佛法学院研究生,米歇尔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综合能力很强。当她毕业后加入美国最负盛名的盛德律师事务所时,她每天都异常忙碌,与不同的人和情况打交道。换句话说:对于能力一般的人来说,很难应对分秒必争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任务重、能力要求高的岗位。但相反,她的事业并不顺利,反而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这段经历与她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分不开的,也与她从小的动力、努力和不服输是分不开的。
书中称,米歇尔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她被要求尽力完成每一项学习或工作任务,并在每一项上打勾。现在看来,她极其自律,甚至有一点强迫症倾向。学术典范;奥班马是一个非常沉迷于书籍和报纸的人,甚至习惯于把自己的书房弄得“乱七八糟”,但他对自己所接受的知识却从来没有感到困惑,而且他能过目不忘。很多知识。忘记吧,就像相机一样,你可以同时阅读六七本书。
笔者看完后简直惊呆了!这种近乎疯狂/疯狂学习的学习模式比常人要激烈数倍。普通人实在是不可能模仿和复制的。尤其是一个智商高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杰出人士,还能如此深入地投入学习和工作,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换句话说:他很棒而且很努力!
这里,需要考虑读者对作者的学习方法、个人素质和精神的“扬弃”。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拥有健康的身体、珍惜时间、热爱读书、专注工作、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来做到。然而,尝试复制他们的工作模式可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想,如果我们普通人能够吸收一小部分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精神指导和方法论,更新我们自己的固有观念,效果将是相当理想的。
第二个感受:奥巴马和马歇尔这对政治情侣在我身上建立了更加科学、完整的爱情观。我也向往他们这样的爱情!现在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也在慢慢寻找这样的爱情!
首先,双方都有这样的缘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交集;其次,双方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保持独立——都有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双方的思想都能独立,都有自己和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和依赖别人而迷失自己。
简单来说,精神上的独立非常重要,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自己,能够自立;内心的独立,是指他能有不竭的内在力量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拥有自己意味着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迷失自己,做自己。
第三,双方的性格可以一样强,但最好是互补的,双方都要有处理好彼此关系的智慧/艺术。不言而喻,三观是一致的。奥班马和米歇尔,性格坚强,个性鲜明。双方都非常有主见,敖对自己极其有信心,米则会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危机提醒”;两人对于职业方向的追求是一致的:他们不会注重物质金钱,而是非常注重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而且,两人的工作能力都非常出色:极其敬业、勤奋,当然也懂得如何放松和调整自己的生活。
奥巴马的经验尤其丰富。进入政坛后,他表现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关键时刻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时表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而在成为总统后,他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不寻常的工作模式……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奥班马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努力”。
关于这对夫妻的爱情,在书中众多的片段/故事中,最让作者感动和深刻的就是奥巴马向米歇尔求婚的那一幕。
当时,两人正准备在餐厅吃饭,谈起结婚和结婚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了。但奥巴马对婚姻的看法更为随意,他认为承认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需要法律文件。然而,家庭婚姻观念浓厚的米歇尔并不认同。
两人都是律师,双方因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相反而发生争执。米歇尔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甚至会加上情绪(显然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女人的言语中涉及到情绪时,就意味着她有真实的感受)。在奥巴马单膝下跪向米歇尔正式求婚前一刻,米歇尔还在生气,因为她实在不接受奥巴马不签署结婚法律文件的观点。而当她黑着脸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其实还在生气,根本没有心思去理会服务员上来是递菜还是递东西。突然服务员递给她一个盒子,她无意间打开了。但她却傻眼了——踢了一会儿之后:她在盒子里发现了一枚订婚戒指。
当奥巴马单膝跪下,颤抖着向她求婚时,她笑了:原来这小子是在跟我恶作剧呢。当时,餐厅里的每个人都在鼓掌和祝福,奥班马微笑着补充道:“现在是你安静的时候了。”
这个怎么样?奥班马确实是一个情感和智力兼备的人,对吗? (笑)
第三个感受:米歇尔一家人非常重视家庭生活。换句话说,他们有很强的家庭意识。我们先来说说奥巴马。进入政界后,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虽然他是个工作狂,但每年他仍然抽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家人去夏威夷看望祖母。当然,他也肯定每周都会与妻子和女儿保持联系(这个比较琐碎,我就不细说了)。
有一次,他们准备放假回来时,大女儿突然发烧了。当时,奥巴马的政治生涯正处于上升期。按时回城参加议会选举对他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否则,他就会面临大量的诽谤,他的政治生涯就会岌岌可危。
米歇尔对他无话可说。当时,两人的处境很尴尬:妻子希望丈夫留下来一起照顾来之不易的年幼女儿,但自己却不敢多说一句话。两人沉默不语,但双方都心照不宣,一切都没有说出口。
在关键时刻,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家庭——留下来照顾妻子和女儿,暂时错过了“升级”的机会。错失议会选举后,奥巴马的政治生涯确实遇到了比较大的困境,诸多诽谤、诽谤纷至沓来(正如米歇尔所说:这就是政治)。但他完全不觉得这是家人造成的。
在我看来,男人的责任其实就是这么纯粹。把所有的责任都扛在肩上,不用说那么多。只要冷静地采取行动/力量去做就可以了。
当他当选总统后,虽然每天仍然很忙,但他仍然花时间陪女儿看书、和家人一起吃饭。
而米歇尔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经营家庭的“幕后伟大女人”。奥巴马从政初期,她在芝加哥大学有一份很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选择了当家庭主妇(当然,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当时的未来))。
在奥巴马进行总统选举时,她帮助奥巴马准备相关工作,还关心两个女儿的心理感受和日常生活。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作为第一夫人,她协助奥巴马处理更多日常事务。她不是政治家,却成为了从政丈夫的好妻子。同时,她也非常关心女儿们对新生活的适应:她非常细心地考虑她们的心理感受,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她们的教育问题。
比如,有一次,她的大女儿玛丽亚出去买冰淇淋,特工人员却为了保护“大女儿”做出了很多“大动作”,这甚至让玛丽亚有些害怕。米歇尔觉得这样虽然安全,但有点大惊小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做孩子会不高兴。如果你真的关心你的孩子,不妨好好保护他们。
美国的第一家庭非常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和张力。他们努力生活,就是为了回归生活本身。似乎是: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成年人努力工作是为了回归幸福安定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更不是为了权力、金钱、权势、生活而工作。一言以蔽之:外为儒,内为道,他们积极争取外在的活动,但始终追求相同的内在精神生活的根本追求。
我真的很欣赏这样的价值观,以及行动指南,或者说生活规则!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家庭一直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不敢说是人类。因为笔者见识有限,还没有思考过)。所以我会是一个渴望家庭的人。也就是说:我的生理需求还是比较传统的。
第四种感受:维持夫妻婚姻的艺术不是空话,而是在生活小事上的坚持。 O和Mi夫妇在婚后也经历了情感裂痕:当时他们分居两地,而奥巴马整天忙于政治工作,两党很少有共同的谈话。米歇尔回想起父母的婚姻,对自己的婚姻感到无聊和缺乏。她向奥巴马坦诚地谈到了这个问题,希望还不相信婚姻咨询的奥巴马能够为他们的婚姻做出一些改变。
于是两人去寻求婚姻顾问的帮助。米歇尔在她的自传中写道:每次从辅导员办公室出来后,我们的关系就变得更牢固一点!
捕捉到奥班马改变对米歇尔心理咨询偏好的“妥协”的一面,我想起了两人热恋时的一件事:米歇尔继续在盛德律师事务所工作。工作之余,比她大三岁的奥巴马回到哈佛大学学习法律。期间,两人也分开了。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打电话,而且是去路边公用电话亭的那种。由此可见,两人维持感情、表达感情的机会是多么珍贵!当时奥巴马也坦言自己不习惯甚至不喜欢打电话,但米歇尔却说:“目前我们聊天最快的方式就是电话。如果你不习惯这个,你不能跟我说话。”咱们聊聊吧,我去找别人。”此后,很明显奥巴马也做出了妥协。换句话说:如果双方都真心对待自己的感情,彼此珍惜,一定会学会变得温柔——也许这更严重,被称为“妥协”,但本质就是——爱。
感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双方必须全心全意面对对方,彼此忠诚;婚姻也是两个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人的结合。我们结婚是因为我们外在的共性和内在精神的共性。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处理两方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分歧”。
当然我相信沟通可以解决矛盾的问题,我也相信科学的方法。
这里不得不渗透一下作者的一些价值观:如果以后我有情感问题,我不仅会选择主动沟通,还会选择心理咨询,寻求外部帮助。婚姻家庭问题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团体可以帮助解决的事情。
关于默默坚持的问题。我敬佩米歇尔为丈夫和家庭默默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虽然她有点担心丈夫从政、很少回家,但她也能逐渐摆正自己的心态。
第五感触:对于人生伴侣的选择,一定要做好充分、长期的准备。 (可能是因为作者还年轻,思考的角度比较早,不适用于1995年之前的人吧?(笑))在爱情、婚姻、生活伴侣方面我还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选择:我是异性恋。但有一件事不属于封建刻板印象:我尽力选择在精神和物质上与我“匹配”的人。当然,如果精神和物质都优越那就更好了;但任何时候,我都会首先考虑精神层面,其次才是。我永远不会排除物质条件——毕竟,作者只是一个生活在世俗世界的年轻女子。
为了得到你的灵魂伴侣(我这里主要关注婚姻):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上和物质上。
心理准备是:内心要足够平静。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三两天的事情,而是几个月的事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灵魂伴侣一定不容易。茫茫人海中,能遇见彼此,并不容易。其次,要想得到Ta,或者说达到相互幸福的结果,双方必须真正走到一起,必须经历一个相互理解、理解、磨合、包容、融合的过程。要一起“渡”到底,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机会:能够一起生活,一起体验世界。
我认为,在遇到对的人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个漫长的物质准备:首先,我们要找到自己,变得独立,能够给予自己精神力量;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事业。之所以是长期的,是因为在遇到真正的Ta之前,我们都要经历一个成为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心理上,不要着急,要有长远的思考;在行为上,保持积极态度并努力工作。有一天,当我们都变得更强、更好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更强的磁场来吸引她。
好的!书自有美,如玉,自有金屋。无论你的心情是在巅峰还是最低谷,我想我们都可以在阅读一本好书中找到内心的力量和张力。
董明珠女士曾说过:“当你站在山顶时,头顶上有星星。”当我们在山顶的时候,读好书可以让我们更加谦虚。苏联文豪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因此,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好书是我们最好的伴侣,既可以作为倾听者,也可以作为分散注意力的出口。也可以成为心灵的安慰,给予我们力量,引导我们寻找答案。
我们无法复制名人的经历,也不需要复制他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可以理解、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和故事。
也许,这就是我心里想要的“成为”:一个心里有自己的人,有能力有条件找到他,有资格拥有他的人,一个值得我和他经历的人。生命中永无止境的未知。旅行。
不要祈祷成为名人并改变世界。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轻易被外界影响,不随波逐流,坚定做自己,能够遇到真爱,做一个更温暖、更柔软的自己!
作者:刘思琪
2019.10.26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