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2000字
小步前进
—— 读《正面管教》后的感想
《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简尼尔森。它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akes)的思想为基础,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来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使你终生受益的社交和生活技能。
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偶尔会想起以前读过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比如《家长效能训练手册》或者《孩子,把手伸给我》。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或者方法是相同的。但无疑《正面管教》最让我感动,甚至让我心碎。
当我读上面提到的两本书时,我只有一个孩子,而且他还是个婴儿。那时我教英语,但没有班主任。虽然我每天与孩子接触频繁,但我还没有机会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更不用说用书本来深入比较和反思自己的管教方法了。那时的阅读更多的是带着美好的祝愿和完美的期待,甚至在书中嘲讽了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做法。
如今,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五十五个孩子的班主任。吃饭、喝水、吃饭、喝水、做作业、做手工、收拾玩具、洗漱、睡觉等日常家务,以及晨读、纪律、练字、课间练习、同伴交往等琐碎的工作事务,还有学校的作业,都考了。感谢我作为母亲和班主任的耐心、专业和水准。因此,当我读这本书时,理想与现实碰撞,傲慢与偏见交织,傲慢与自责交替,让我感动,让我心痛。
善良又坚定
这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点。善良可以抵消因过于坚定而带来的逆反、反抗、沮丧等,而坚定则可以抵御因过于善良而带来的傲慢、操纵、纵容等问题。但对比我的言行,我似乎既不坚定也不仁慈。
似乎很多时候,问题都是根据感觉或经验来处理的。仔细想想,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只是发泄情绪而已。例如,如果孩子在墙上乱写乱画,简单粗暴的禁止,然后是批评和威胁,就能“解决”问题。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需要涂鸦?当时孩子的心理诉求和压力反应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应该如何坚定,我应该坚定什么,我应该如何仁慈,我应该对谁仁慈?
放弃孩子完美主义的期望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常常允许自己有很多缺点,比如拖延、懒惰、不修边幅、抱怨、消极等,但我们不能容忍孩子或学生有任何缺点。
当一个孩子稚嫩的手中握着铅笔,颤抖着写字时,我们期望他能像书法家一样写字;当孩子在四十分钟的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被窗外的鸟儿或树影所吸引时,我们猛然收回他的走神,再次责骂他;当我们干得很糟糕,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学得如鱼得水,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或学生,然后打着“我都是为了你们好”的旗号,以爱。事实。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也不敢要求自己完美,但我们自信地教育和要求我们的孩子和学生完美。是不是很奇怪又可笑呢?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好一点呢?
我们到底从哪里得到这个荒谬的想法: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我们首先必须让他感觉更糟。
孩子汉字写不好,我们就骂他,把作业撕了,让他重写。孩子的第一篇作文一片鲜红,全是错别字、不合逻辑的句子和老师挑出来的句子。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上课的时候和几个好朋友一起观察小花园里的蚂蚁和落叶,却被严厉地告知停下来,远离小花园……这样,孩子对写作就会产生很高的要求。对写作的兴趣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情?
反省一下自己,当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责骂、殴打时,我们是愤怒、委屈,还是决心以后要做得更好?当我们长大进入职场后,当我们受到领导的质疑或批评时,我们是愤怒、抱怨,还是更加尽心为单位做出贡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了。
我们应该记住:当孩子感觉更好时,他们会做得更好。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概念
我们与孩子不断接触,但我们是否走进了他们的内心呢?我们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但我们是否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感受和深层理念?
孩子很调皮。他把粥洒在地上,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把衣服乱扔一旁,甚至还学弟弟喝奶瓶里的牛奶,满地爬。大人们的耐心和平静已经被消磨殆尽。说教、批评、威胁、打骂轮流发生。可谁知道,那个孩子只是觉得最近父母对弟弟的关注多于对自己的关注,想通过这种方式(甚至模仿弟弟的行为)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孩子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现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停止爱他、关注他,但他却感到很受伤。父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角色和责任。于是,家庭闹剧乃至悲剧不断上演。
爱与关怀
书中列出了孩子容易出现的四种误解和错误的行为目的,并一一提供了有效的鼓励方法。纵观四位“纪律秘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法宝”——爱与关怀。
我记得有人说过,爱孩子是任何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爱的博大或溢出,而应该思考:我给孩子的爱和母鸡给小鸡的爱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也许这就是原始的、本能的爱和专业的、理性的爱的区别。
法律不允许没有驾照的司机上路行驶,医院也不允许没有医疗资格的医生站在手术台上。然而我们没有经过任何考试就成为了父母,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们的孩子,如此全心全意地爱我们,无限信任我们,我们做的够吗?我们给他的爱是理性的、专业的吗?我们给予他的照顾是他所渴望并乐意接受的吗?
书中列出的作者的“伎俩”,包括威胁、吼叫、打屁股,正是我不断使用的育儿方法;书中所描述的一些纪律“反面例子”,其实几乎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就好像我在“爬行动物大脑”的控制下所做的所有疯狂愚蠢的事情都被记录了下来。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我在钦佩作者对家长、老师的心理和行为的准确把握的同时,也感叹自己在养育孩子、教育学生方面确实做得不够理想:我没有“善良”、“善良”。坚定”并且对我的孩子们很好。有“完美主义期望”,倾向于发泄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相信“如果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必须先让他感觉更糟”,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他的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一个人容易焦虑、易怒、缺乏爱和关怀……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时间,允许并接受他们的“前进的小步”,陪伴他们慢慢改变、慢慢进步、慢慢成长、慢慢走向美丽。的未来。而我们家长或者老师自己也需要“小步前进”,而不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皱纹的增加而改变。我们至少应该让自己的成长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也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就立刻成为教育专家。接受一个想法作为知识是一回事,将其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也许我们不能立即将书中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地付诸实践,也许我们的学科仍会曲折缓慢地前进,但至少我们反思过、比较过、感动过、心碎过。他已经通过并正在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育儿方法和教育行为。
这不就是成长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