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磨坊》剧本读后感
读完《艺术(亚斯米娜雷扎)/男米尔》剧本后的感想
我现在读的是《艺术》(Yasmina Reza)的英文翻译剧本和黄子华主演的港版《磨坊》(据说是粉丝抄本,不是官方剧本)。法文原版应该还在海上飘着,不过反正我也没想到看懂了。
这个剧本原本应该是我的风格,只是角色偶尔会打破第四面墙,开始自我介绍或内心独白,这让我感到很不安。三个男性角色,纠缠在无法继续下去的友谊中。他们无法忍受对方,也无法分手。一开始的语言简单、直接、快速、准确,很合我的口味,但后来我需要经常查字典。感觉高潮有点远了。当然,我不能说我完全不理解这种长久的僵尸友谊。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亲密关系,就像灵魂伴侣一样,我们一直在不断地交流。然而,渐渐地多年过去了,我终于觉得不再有什么共同点了。以后恐怕就没有了。这是一个让人沮丧、悲伤、愤怒的事实。这也使得每一个分歧都变得特别明显。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耐心逐渐耗尽,你迫不及待地想立即断绝关系。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彼此之间还有另一种共同点,一种只能通过时间积累的熟悉感。对方的价值观、审美、爱好、缺点都是众所周知的,随时很容易逗笑、生气、刺痛对方。对方也知道,对方也是这样对待他的。这种熟悉不一定是温暖和默契,甚至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烦人、令人窒息,但这种关系多年来一直与我自己的自我价值建设交织在一起。它是不可分割和不可替代的。想要随心所欲地扔掉它并找到另一件是很困难的。如果其他人从头再来,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有这样的精力、耐心甚至意愿。因此,在剧本中,三个朋友疯狂地互相攻击,攻击对方的痛点,然后又强行补救。逻辑上是合理的。极端和刻薄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段关系会长久下去的信心和绝望。让我难以投资的大概就是角色设计吧。
当塞尔日高价购买一幅现代艺术画作时,引发了这场友谊危机。对于三人与这幅画的关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马克的绝对厌恶。虽然剧本上也说他没有资格评判这幅画,而且他的厌恶已经超越了这幅画本身,更加具体到了这幅画。这幅画所代表的内容包括社会的流行审美,以及塞尔日为了追求流行而放弃自己的独特性,甚至否定马克的独特性。在马克的观念中,独特性是建立友谊的基本前提,而这种否认就是最大的背叛。 Serge 全年都热衷于参观画廊。买下这幅画后,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拿给朋友们看。我相信,不管他的审美如何,他真的很喜欢这幅画,而不仅仅是为了虚荣和刺激马克。当然,这是在马克做出粗鲁反应后的情况。很难说我的爱会动摇还是更加坚定。至于处于蔑视链底部的伊万,他可能假装喜欢这幅画来取悦塞尔日,也可能假装不喜欢它来取悦马克。我觉得剧本倾向于把他设定为前者。我实际上更愿意相信他和我一样对艺术感兴趣。我不知道,但偶尔我会被一些我不明白的东西所感动。作为在主流行业工作多年的成年人,我认为这三个角色要像Marc那样绝对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像Yvan那样绝对围着别人转,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虽然我从每个角色的性格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观点和个性。你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但在情感断裂点却始终找不到最能体现你价值观的共鸣方式。
三人友谊出现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或者说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权力关系的变化。权力关系可以说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关系一开始建立起来,要么是平等互利,要么是一方领先,另一方跟随。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力竞争、情感操纵,个体的人生经历不同,成长速度不同,对这种关系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当最初的权力关系发生动摇、逆转时,关系本身往往很难顺利过渡。马克一直认为自己是三人中毫无疑问的精神导师。马克-谢尔盖-伊万是天然的等级关系。他亲手创造了塞尔日,而塞尔日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崇拜赋予他的意义。伊万托(Yvan To)敢于将两个人置于同等需要取悦的位置,这是不可原谅的冒犯。马克对这段关系的认可让塞尔吉感到震惊。在他心里,马克或许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朋友,可以帮助他在平凡无趣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之间划清界限,但马克的傲慢和固执如今已经成为自己追求进步的阻碍。伊万已经习惯了另外两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也没有打算和任何人较劲。他只是想通过扮演小丑来在这段长久的友谊中保住一席之地。但即使是他也无法忍受听到马克如此直率。他的人性言论也让人难以接受,而后他特有的愚蠢和软弱进一步将矛盾推向高潮。权力关系的表达可以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但是我觉得这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好。以马克的自我中心,他或许确实没有注意到塞尔吉对他的真实看法,但以塞尔吉的敏感,这么多年他完全忽视了他。我没有意识到马克对精神导师的自我认同是不现实的,因此对相互权力关系的认知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在我看来就是为了爆炸而爆炸。
总的来说,这个简短的剧本充满了从自我意识到人际关系到艺术和文学的各种观点。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言论无情、有足够的点才这么受欢迎,但我个人觉得这些无情而且大部分都有点生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角色已经成为了点的载体,不那么像人了,所以这些点更像是直接发射,而不是让我通过与角色的共鸣来感受。
相比英文版逼我去查字典,港版在剧本上做了一些通俗化和软化,但除了文化背景的本地化(比如涉及的文艺作品、餐饮、等等),基本上是非常忠于原著的。翻译流畅又接地气,几乎可以当地方剧看。我想知道方言在写口语时会不会有一些优势。此外,不同的表演方式也可能让观众对人物及其关系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英文版剧本对场景和人物动作的描述更加“客观”。港版括号里的一些表演描述中包含了很多诸如“孤独”、“固执”之类的形容词(当然港版不是官方剧本,我怀疑它就像是台词,是粉丝对这个版本表演的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个版本的表演和我读到的不一样,写英文剧本时的头脑风暴有很大的不同。
听完港版演出的盗版音频后,我更加确信演出能够对观看(聆听?)体验产生巨大影响。也许我太习惯想象一些英国喜剧风格了。我在剧本中看到的都是残酷冰冷的精神考验,几乎没有笑点。不过,这次港版的表演完全是喜剧节奏,每一个停顿都可以成为笑点。对话还是那些对话,发生冲突,冲突被搁置,妥协过程中酝酿着更大的冲突,各种影射、指责、刻意的犹豫、一有机会就情绪发泄。剧本中所有这些可怕的事情都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它的表演方式让我觉得这就是我。马克这个孤傲、脾气暴躁、蛮不讲理的角色,被黄子华演得有一种廉价感和荒唐感。有一次,观众甚至能听到他笑着骂他不好。估计导演和他自己都想融入他最受欢迎的舞台形象。好在这样的组合并不算太突兀,达到了喜剧的效果,虽然我觉得还是挽救不了我眼中角色基本设定上的缺点。根据演出后座谈会的音频显示,香港话剧团不久前排练过这部剧,而且是同一位导演执导。然而,观众却觉得角色诠释有所不同。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剧本是否被改变。我浏览了YouTube,看到了法语版本,所以我决定不再强迫自己。
就是这样。这篇文章写得太久了,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了。让我们为永恒的僵尸友谊干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