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文/张培芳
最近,我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再次阅读了龙应台的《慢慢来,我的孩子》这本书。每次合上书,心里总是感到无比的柔软和感动。记得去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温暖、很感动。读着读着,我常常流下感动的泪水。当我感动的时候,我就会想:作者当时心里有话。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需要何等的柔情和无限的爱啊!现在读来,我对这位智慧的母亲更加敬佩和同情!就像坐在时光机器里,和作者一起经历着她的一切,心里的感觉很奇怪。也许看书时的人生阶段不同,能直接影响我现在的感受。我现在怀着二胎,肚子里的宝宝七月份就要出生了。每天,我都能感觉到小家伙在我肚子里调皮地转来转去。母爱自然就会增加。每周五,我都特别期待女儿晚上回来,让她享受更多的家庭幸福。
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的“人生三本书”:《孩子,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守望》中的一本,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本。龙应台是现代作家,曾任台湾文化部长。 34岁第一次当妈妈。龙英台称,自己从那时起就开始上“人生课”,至今还没有毕业。
读完她的这些书,我感觉她写这些书的时候,连笔都是温柔的、细腻的、深情的、感人的。尤其是《慢慢来,我的孩子》这本书是15年前写的。书中描写了许多感人的生活细节和太多纯真欢乐的场景,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读来温馨。美味又充满爱意。故事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曲折,却有无数的欢笑。我的嘴角忍不住无数次上翘,心一次次变得无比柔软。这绝对是其他教育书籍中找不到的。我推荐给那些想要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新妈妈或已经当妈妈的妈妈们。如果你有兴趣,你一定要读一下。非常值得一读!
因为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是一篇从母亲的角度写的关于人生经历的人生随笔。这是母亲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直接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有欢乐的时刻,有呼喊的时刻,有惩罚的时刻,也有哭笑不得的时刻。走着走着,也许会成为作者不可磨灭的记忆,值得一生珍藏。故事。我似乎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与世界的第一次接触,感受到母亲和孩子成长中所有的喜悦和泪水。同时,我也能感受到,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和龙应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专心抚养孩子的时候,内心有着丰富而激烈的冲突。她在书中说道:“谁能告诉我做一个母亲和做一个独立的人有什么区别?”如何平衡个体之间的关系?我非常喜欢当母亲。光是把孩子的头靠在我胸口就让我感到幸福。但我也是一个需要大量内心空间的个体……女权主义者,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分娩的喜悦和痛苦,你能告诉我什么呢?”正是通过这种冲突的叙述,她表达了母爱深藏在她的内心深处,但这绝不是对传统母爱的歌颂,而是生命成长的真实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人生散文。
十五年过去了。龙应台不仅成为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笔锋,而且还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现代女性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世间亲情的羁绊。问题。而这本书也能给无数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动和启示。
龙应台是一位内心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化雨般温柔。
自从安安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她就成了他的“导游”,带他去认识这个新世界,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即使是一条普通的路,在他们眼里也有别样的美。我想这对安安后来学会如何敏锐、安静地观察现象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也会委婉地回答安安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更何况安安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哪个孩子从来没有对世界感到好奇,但是当父母无法回答孩子关于这是什么的问题时呢?当人们对“为什么”有无穷无尽的疑问时,这只是时间问题吗?而且,大多数父母很容易忽视周围的平凡事物。父母的冷漠,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很难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呢?他们可能失去的是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从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并不难;困难的是妈妈要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视角看世界。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再容忍的可能就是让孩子慢慢来。每个教育机构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从几岁开始,一开始就帮孩子报了某种培训班。孩子们没有时间自由玩耍,每天都被父母强迫或强迫去参加培训班。当年的我不也是这样吗?我女儿当时才四五岁。当时她正在接受胸部血管瘤的治疗,身体状况比较差,经常生病需要吃药。但我还是坚持让女儿学跳舞。后来我因为女儿的身体承受不了而不再学跳舞了。不过,他却陆续帮她报了美术班,还学了钢琴。最终因为我作息不规律、女儿不愿牺牲玩耍时间等多种原因被搁置。
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我们认为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在一切事情上落后。我们特别希望她能有意想不到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容忍她。任何形式或意义上的回归。我们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且不同的。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就有权利用自己的思想主宰自己的生活。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期望和控制下成长。
抚养女儿的十四年里,我从一无所知到摸索前行,这几年,我在业余时间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育儿书籍。因为我觉得自己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方面已经是束手无策了。 (www.fwsir.com) 当我和女儿发生多次矛盾后,尤其是意见不合、大声说话时,我都会无奈地对她说:“女儿,你第一次当女儿,妈妈这也是我第一次当妈妈,我们互相理解,别生气了,好吗?这时候女儿的哭闹、不耐烦或者愤怒就会停止,然后两个人抱在一起,经常哭或者笑,又和解了。其实现阶段,女儿在大家眼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很多人。毕竟她的成绩不够理想,做事有时会拖拖拉拉,有时还有些任性。但她热爱生活:她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喜欢给我做饭,还有西红柿她做的炒鸡蛋比我好吃多了。从7岁多开始,他就能独立在家,拿面粉、糖、鸡蛋等,做各种零食。一开始我还挺惊讶的,她怎么能这样呢?但我一直支持她的爱好,她也会经常给我讲她脑子里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她有什么梦想,或者和我分享学校里的趣事。除了我的成绩虽然还不够好,我始终相信并告诉她:你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当她考试考得不好时,她常常对我说:妈妈,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但我总是肯定地告诉她:你现在没有那么好,但你会越来越好。然后她就会疑惑地看着我。你的表情会逐渐放松。我一直希望她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和包容,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每天快乐成长,能够按部就班地管理自己,自律地学习、生活,永远拥有生活的幸福感,慢慢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就够了。未来。
在这里,我特别想对我的女儿和即将采取行动的宝宝说:孩子,慢慢来。人生不是短跑或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 没有人会急于跑完马拉松,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就像书中写的那一段:“我,坐在夕阳下的石阶上,看着这个孩子,一双清澈的眼睛专注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一辈子,让他慢慢系上蝴蝶结。”平静地,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是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缓慢成长,需要坚持,甚至是更温柔的坚持。
合上书,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小故事:《带着蜗牛去散步》。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每次总是移动一点点。我催它,我吓唬它,我骂它,蜗牛用歉意的眼神看着我,我拉它,拉它,我什至想踢它,蜗牛受伤了,它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向着爬去。向前。奇怪了,为什么上帝要我带着蜗牛去散步呢?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只好放慢速度,嗯?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有一个花园。我感觉到微风吹过。原来,夜里的风是如此的温柔。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和昆虫的鸣叫声。我看到天上的星星,多么美丽啊!为什么你以前没有这些经历?难道是我搞错了?难道上帝让蜗牛带我去散步吗?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就是和蜗牛一起散步吗?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家庭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其实生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随着成长而逐渐提高的。孩子们有自己的节奏。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催促,其实就是要求孩子用自己的命令去妥协父母的命令。所以作为家长,当冲动即将脱口而出时,不妨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尊重孩子的节奏,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让他们更加从容,有能力快乐。你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远。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再次成为母亲的机会。我希望在以后教育、陪伴孩子的路上,我能尽量放慢脚步,不着急,耐心等待,静静地陪伴孩子,慢慢体验生活的滋味,快乐地接受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独特的。如果我们能慢慢地、从容地带领孩子,收集沿途幸福的风景,确实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不是吗?
作为父母,我希望你我能耐心地陪伴你,等待花开。共勉!
(本文荣获2019年黄浦区萝岗红十字医院第四届职工文化节征文比赛二等奖)
关于作者
张佩芳,女,1978年出生,广州人。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20年。她喜欢读书、旅游、看电影、关注时事、热爱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