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的感想
学会如何爱你的孩子
我家里有一个年幼的孩子,孩子的教育成了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孩子的思想性格、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过度的关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更不知道如何爱我的孩子。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呢?
暑假里,我静下心来看了一些书,特别是尹建利的家庭教育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区别。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母亲之间的区别。别人用心教育孩子,我只是抚养孩子。
如今,一切都需要有证书才能完成。教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工作,司机需要驾驶执照才能上路工作。只有父母是“无证工作”。穿西装不成绅士,生孩子不成父母。父母也需要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过去,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教育实践,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
1、用小板凳摩擦,直到感到疼痛为止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瘀伤和疼痛。这时,家长为了安抚孩子,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施暴者”,“指责”其伤害了孩子,假装要“报复”孩子。
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报复行为”。它教会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去责怪别人,教会他们不宽容和报复,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回顾自己的育儿过程,我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孩子的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件“大事”,都可以拓展成孩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一点,让每天遇到的“小事”都能成为构建孩子美好情感的砖石。
“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作为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一切言行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成为他们的做事风格。
当孩子不小心撞到东西时,我们可以用“蹭小板凳止痛”的友善方法来处理。我们教给孩子的是宽容和理解,当“蹭小板凳痛”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收获的将是善良和豁达。他会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时永远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他一时感到高兴,也保证了他一生不会遭受大损失。
2. 学会做“听话”的父母
要求孩子“服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听话与否、乖与不好,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基本标准。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服从”,看似是为了孩子好,但深究起来,却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不平等。
孩子的意识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不同步。他们想到了很多事情却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与初衷相去甚远。他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服从或不服从、顺从或叛逆、笑或哭。如果父母不问任何问题就让孩子“听话”,孩子就会反抗、不听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们请蹲下,想办法了解孩子的需求,做一个“听话”的家长,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然,做“听话”的父母并不意味着听话,不能突破道德底线,更不能“纵容”孩子。
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如果经常对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总是要求孩子听话,那么他们的内心就是专制的。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可否认性。潜意识里,他与孩子之间从来没有真正平等过。
想要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定要记住:首先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家长。
学会如何爱孩子(2)
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成长,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我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爱我的孩子——
1. 别做西装革履的野蛮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棍棒下出孝子”等教育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不少家长仍将其视为制胜法宝。他们认为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打骂孩子是家务事,不需要别人干涉。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前段时间,电视媒体曝出,一名父亲因孩子在学校犯错而将孩子打死,老师投诉。家长非常生气,将孩子打死了。目前的情况令人愤慨。
暴力教育可以使孩子听话,但不能使孩子聪明懂事;它可以使他们服从,但不能使他们自觉和积极主动。
不要以爱的名义打骂孩子。父母需要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学习爱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停止打骂孩子,停止做西装革履的野蛮人。
2.避免与陌生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亲子阅读”这个词对于我们,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主张全民阅读,提议设立全民读书节,提出读书、写作、生活在一起的教育理念。亲子共读是共同阅读的方式之一。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玩耍、一起生活,让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活准则。
请问,作为家长,您“和孩子一起读书”吗?我想很多家长和朋友,包括我自己,都会羞于说“不”。虽然我们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我们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共同的生活密码。我们就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喜欢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会越走越远。孩子需要一个读书的环境。如果外部环境都是打牌、看电视、打网络游戏,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书呢?
可惜我意识到得太晚了。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我订阅了《宝宝画报》和《儿童画报》,每天晚上在床上给儿子读故事、童话故事。但他不能坚持。后来儿子上小学了,他就渐渐不干了,开始自己玩。于是,儿子的读书停止了,电视成了他的玩伴。
和孩子一起开始阅读永远不会太晚。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绝对的“错过的时光”。
感动于《新京报》高级编辑曹保印每天坚持为刚出生的女儿写笔记,完成了16万字的书——《坐月子:一个父亲的手记》;我很佩服新华出版社的编辑徐光,她记录了大量自己和儿子的对话以及发生在他们家庭的故事,从而完成了《无痕的教育》一书;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教育专家尹建立。女儿曾在她的精心教育下反复跳舞。两级,2007年我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的优异成绩。我同时考入中国大陆和香港两所名校.
只要你用心,只要你肯学习,只要你学会如何爱你的孩子,你就能像那些父母一样优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8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