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传》读后感
《安兰德传》读后感
我是一种直觉动物,靠本能生存。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我可以阅读任何我想阅读的内容。
后来我发现,有很多人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例如,介绍美国后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威尔伯的自传体作品《优雅与勇气》的胡因梦在译本序言中提到,她已将这本书的美国版搁置了五年。很长一段时间,原因是看到威尔伯眼神锐利而缺乏空间,让他感到疏远。看起来很不理性,但是一个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理性呢?
艾因兰德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我什至无法区分男性和女性。我之所以产生读《安兰德传》这本书的念头,甚至不辞辛劳地借书来读,只是因为看到了老师发来的信息下面的半封面照片微信朋友圈里的YB。她的双臂交叉,手指夹着半支香烟,一眼就看出了控制、权力等词语。 —— 我想认识这个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其实想认识看到这双手的人。
与茨威格小说《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一百步”女士相比,我感觉自己走了十步、二十步。这样的阅读理由是非常不合理的。
拿到书后,我笑了。艾因兰德原来是一名女性。我应该嘲笑自己无知,还是应该称赞自己直觉敏锐?封面上是她的宣言:
我发誓——
永远不要为别人而活
我不想让别人为我而活
这与兰德在传记中宣称自己是狂热的自由主义者是同一种精神。从不为别人而活的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力很强,也不希望别人为自己而活。而活着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为你而活,而是意味着我不会为你的努力承担任何负担。这也需要一种力量来抗拒作为一个平庸者的责任感。
但传记作者刘仲景先生向大家介绍的并不是安兰德这个人,甚至不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而是安兰德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等。换句话说,传记是以安兰德为背景的。美德的外在、社会方面,她的积极价值—— 我看到的手所代表的控制感和权力感。
当我读传记时,无论是传记还是自传,我习惯于想要开始一段别人的人生经历之旅。我渴望读一个人的传记,它不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的叙述,甚至是最完整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它能够对人性的斗争过程进行微妙的描述。从这一点来看,我对这篇阅读并不满意。
庆幸的是,我是个随性的人,能顺其自然。毕竟太多的假设只会导致“漏掉”一个结果。顺其自然是生存之道,读书也是如此。如果你注定不能走进深邃曲折的精神世界,那么转身走向阳光,走向体外无边无际的广阔空间,走向观察生命中传记的存在也未尝不可。各种关系。
文本叙述将从一个角度来呈现。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传记中,刘仲景的这部作品堪称另类。王宇老师在序言中表示,很多写过兰德传记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被兰德的强大魅力所折服。 “他们一边写一边跪下。传记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把传记作者变成了神。” ,即利用仰视的角度。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传记作者沉浸在兰德的思想世界中,似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不可思议的造物。除了感动造物主之外,还有什么出路吗?
刘老师在写兰德时,首先引导读者关注这个“上帝”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他采取了相反的视角,俯视的姿势,而传记作者本人就是上帝的创造者!一旦被压制,传主走下神坛,恢复了“人体”。同时体现了传记作者冷静、客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和创造能力。
刘仲景用一种神圣的态度告诉人们,他小说中的安兰德是一个天才,只是一个天才,这意味着她仍然是一个人。她在俄罗斯帝国长大,在美国成名。她是每个人搭建舞台为之歌唱的明星。
刘老师从天才成长的大舞台上的种种条件入笔: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潮流,层次感极强。每章末尾都有大量关于本章相关内容的注释,让初次阅读的读者有如沉入大海的感觉。就连作者本人也是世间的沙鸥。当各种机会聚集在一起时,天才思想家就会诞生。同时,他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她的思想和言论中的各种矛盾和矛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兰德思想的真实处境:“她是一位热爱自由的思想家,但却是民主社会的局外人。她的一生始于俄罗斯准知识分子小圈子,结束于美国知识分子和准知识分子小圈子。” ——知识分子,很少与外人交往。”她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典型的“进步”平民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一旦在世间大放异彩,却对自己的来历变得讳莫如深,为什么她会痴迷于拉拢自己的追随者,创造自己的神等等。——她不为别人而活,但这并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她不需要别人为她而活。所以她真的很孤独,而且很虚弱。
另外,加上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将刘仲景先生的兰德传记作为学术研究著作来阅读。
凭借学者高深的智慧,他一眼就看出了兰德的真面目。安兰德在他的出生地和居住地都是异国他乡的外国人。一个苏联知识分子,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面具下的苏联知识分子。隐藏的俄罗斯犹太人身份。
刘老师进一步指出,兰德的作品是“外国人的作品,她的祖国从来不是她生活的地方,她的认同感指向她最没有经历和理解的地方,所以总有一种强烈的平面感”和未开发的墨水。”干燥的感觉。她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阴影、没有深度的地方,思想的投射多,经验的血肉却很少。”虽然她极力掩饰、彻底否认自己的出身,但“早期的情感经历仍然是她人格的核心。 “塑造的关键因素”,童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是不会因为移民而改变的。
他的措辞华丽,使得这部学术著作文学性丰富,更加平易近人。例如,在谈到天才学生的特点时,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不喜欢杂草丛生的达尔文世界,只喜欢组织良好的柏拉图世界。他们总是想用理想来纠正经验,而不是用理想来纠正经验。” “他们都蔑视社会习俗和情感纽带,坚持用正确逻辑的利剑来消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我喜欢美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的句子读起来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一本传记可以读懂两个人生。第一是传达作者的生活,第二是作者的性格。也就是说,在《安兰德传》中,除了刘仲景老师写刘仲景的安兰德所用的语言方法外,还有《安兰德传》中的刘仲景的刘仲景。前一种表述与其他写过艾因兰德的人的艾因兰德以及艾因兰德自传中的艾因兰德的艾因兰德不同。
我之所以加上这么笨拙的归因,是因为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阅读,你都应该直视它。只有一个真理,也只有一个真实的兰德。无数不同的人在手稿中写下了安澜。德可以理解为真理的某一方面,可能与真实的安达有所不同,但它肯定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所以这是关于“刘仲景在《安兰德的一生》中的刘仲景”的后半句。我们有句老话叫“借别人的酒杯,自找麻烦”。不知道刘老师心里有没有烦恼。然而,他对历史、社会政治乃至人性的各种尖锐评论却常常可以在文本中看到。例如,“亡国文明把被他人证明作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文明把保护自己、避免灾难作为世间智慧的最高境界,它溶解在血液中,形成一种前意识,不需要证明,把自己的事情当家作主视为世间智慧的最高境界,彼岸的特征,类似于好人上天堂,与世俗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例如,“即使僧人强调谦卑和克己,但他们的谦卑也会成为一种另类的傲慢,表现出谦卑和圣洁。” “真正的个人主义“人必须按照自己的原则和想法生活”、“个性强的人最终会成为敌人,弱的人必然会成为弟子”……
这种类型的文本漂浮在每一章中,使这部学术著作具有了血肉感。本来是想读兰德的人生经历的,却无意中读到了作者的经历。这真的很有趣。因此,如前所述,有必要不要做出太多假设。读书就像看风景。只有自由地勒马,才能尝到真正的滋味。
至于兰德,我第一次读完《艾因兰德的一生》的那天,兰德的代表小说《源泉》邮寄到了。真是一个巨无霸(引用王宇的话),我轻松地打开了第一页。读这样的句子:
“悬崖下的湖面仿佛只是一个细长的钢环,将岩石切成两半。山石在湖的深处连绵不断地伸展,湖面却陡峭,有两座陡峭的山峰直冲云霄。”天空。所以世界就像一片虚空。岛屿漂浮在中间,没有任何依靠,只有固定在这个站在悬崖上的人脚下的锚。”
这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这显然是梦的重述。每个人都是自己梦想的创造者。世界就像一座悬浮在虚空中的小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只有这个站在悬崖上的人才能锚定它。脚上。不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世界存在于人的脚下。跺脚就是散架、消失的命运。
这个破女人,真是霸道嚣张啊!
但我就是喜欢她的霸道和蛮不讲理。创作者需要向谁解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0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