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新闻正在播:邪恶的父亲一气之下将孩子摔倒,导致他的头掉在地上,造成脑损伤,孩子生命垂危。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来照顾孩子争论了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很生气,把气撒到了孩子身上。后来我们了解到,丈夫之所以找不到妻子,是因为夫妻之间存在矛盾。男子持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入院治疗。丈夫很生气。
家原本是避风港,为何却变成了血腥的战场?为什么家会伤害人?
心理学著作《Why Home Hurts》解释了许多心理学真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它不是通过棒子教育教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推理教出来的。它只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孩子6岁之前主要照顾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也会内化为“内在孩子”。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孩子的关系。一个人与外界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心关系的投射。就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养父母的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型,比如我们和新家的配偶、孩子的关系模型。
家既是爱的主要传播者,也是恨的主要传播者。家庭暴力的因素是从小就埋下的。在新闻报道中,伤害孩子的父亲被描述为邪恶的父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据说他们患有精神疾病和暴力偏执症。夫妻俩发生矛盾,争吵时用刀割伤了妻子的腹部。孩子的问题导致冲突,孩子被抛弃。这只是孩子的问题吗?如果没有孩子,一家人还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推测,该男子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与他有过关系。父母还用棍棒教育他,或以打骂威胁他,以表达不满。受伤的孩子出于恐惧而妥协,即使表面上没有反抗,他也会感到仇恨,因为这是强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这不是我的选择。孩子们从亲身经历中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用武力争吵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品。长大后,他们在婚姻、家庭工作中都会采用争吵、暴力、责骂的沟通方式。当发生矛盾时,他对待妻子、孩子、职场同事,都是同样的态度,粗暴无礼。就像故事里的男人一样,他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已经知道棒子教育的弊端,很多年轻夫妇都不会体罚孩子。但现在我们身边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例如,如果孩子不听话,照顾者就会威胁:“如果你继续不听话,我就打你。”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言语威胁通常很容易发挥作用,孩子就会变得听话并满足大人的愿望。这似乎是最立竿见影、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真的是这样吗?言语威胁是懒惰的教育。家长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可以控制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弱小的孩子依赖父母,没有反抗的能力。他懂得了武力可以让别人服从,强者才有话语权。孩子们利用学到的方法与同龄人相处,将内心的孩子投射到别人身上,用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后果可想而知。如今报纸上屡见不鲜的父母殴打孩子的事件就是这样的结果。
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国家庭常见的几个教育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为心理问题。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好孩子被评价为“听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并依靠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靠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压制孩子的独立和叛逆期。原因是——我是为了你好。似乎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应该做什么,唯独他不知道。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自尊心很低,无法自己做决定。长大后,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的,形成了外在的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别人的称赞。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他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实际上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粗制滥造。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伴侣组建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我们听到了很多原生家庭父母习惯的干涉。
最好的提升方式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定一条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给孩子知识,胜过给予他们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那些无论你做什么都鼓励你的父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