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世界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教育家。他的工作虽然是普通乡村学校的普通校长,但他的行动却很出色,正在创造全面发展。人才成就突出。无论是他的《给教师的101条忠告》还是《帕夫雷什中学》,都以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个人经历。书中的场景和段落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所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学校。
本书详细阐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通过精心阐述和介绍学校在德、智、体、艺、劳五个方面的做法和感悟,还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教育信念、学校物质环境的营造和精神世界的营造。教师和学生。很多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我认为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名言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内化:
第一:“教育是一项非常微妙的精神活动”
对于学校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和思想领导,其次是行政领导。他说:校长工作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业务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这里的教育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所以这种细致的精神活动也应该面向学生和教师。
我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应该是一种精神建设。不仅能体现学校的文化魅力,更能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精神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这种文化的提炼是来自校长,还是以校长为首的专家团队,通过学习本书,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学校文化的提炼必须围绕我们的教育主体————个孩子。这种精神建设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深深的爱”之上。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为校长提出的最重要的品质是:校长应该有与儿童相处的内在需要,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能力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理解和意识到儿童的精神世界。每个学生。个性和个人特征。因此,我认为学校文化的确定首先应该考虑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其次,学校由教师和学生两大生活主体组成。书中指出,一个好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组织者、一个好的教育者、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为了自己班级的孩子,也是为了旁听他班级的孩子。这对于全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应该如此。对于校长来说,重大的责任不仅是学生的教育,更是教师的教育。校园文化也应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出要求和影响。以此为指引,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至于校园文化的渗透过程和最终表现,只有师生能够理解、认同、真正融合,学校文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如本书第一章的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第二: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与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环境类似,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了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等。而且书籍有保障。正如很多参观帕夫雷什中学的参观者提到的,通过阅读书籍,我们也会感受到学校的物质环境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物质环境中,在中学里,学生必然会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耳目一新和无形的熏陶,受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其次,学校的物质环境浸透着每一个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以孩子为中心。第三,丰富的书籍世界也是让物质渗透到精神层面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虽然我们的校园没有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那样的果园、树林、农场,但我们校园的每一个部分的布局都是经过我们金校长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的。我们还努力让每座建筑都富有表现力,让每面墙都会说话。从建筑名称(世贤楼、紫贤楼、启贤楼、遇贤楼、会贤楼、建贤楼)到园林名称(建园、仙园、思园、启园、正园)的命名及含义,都凸显了园林的特色。学校的“德”文化。让静态的材质透露出“贤惠”的气息。在每层楼的布局中,我们也收集和利用了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让孩子们周围的环境能够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能诱导和启发学生。比如:每月才艺展示(结合我们的良子评价制度,每月表彰优秀学生)、消防栓面板上装饰教师的教育格言等。我们正在努力让学校的围墙不言自明。当然,读完第二章中学校的物质基础和学生周围的环境,我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有关物质环境的标语或语录没有与学校的主题相联系,这些言论就会因此,物质环境不仅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硬载体,也是滋养师生灵魂的源泉。
第三,“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社会进步积极参与者的人”。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虽然他已经去世近50年了,但我们今天再看这句话,仍然觉得他可以作为我们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而我们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体现。因此,校园文化也应该指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校园文化四大层面,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着力以全面发展为教育方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艺、劳必须深入渗透、相互交织,最终使这些方面的教育表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保障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利,选修国家各项课程。同时,着力开展以“发展人才”、“培养兴趣人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课程。我们尝试了以“修行美德”为主题的活动拓展课程、以“修行美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项目课程等几大板块,尽力为学生的多元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多方位发展。目前课程文化部分还比较薄弱,期待专家指导。
同时,我校以“德”文化为引领,完善制度文化,从“德礼、德智、德知、德技、德进、德进”等方面构建学生评价体系。正直”。期望以系统为载体,开展活动。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力求以评价为导向。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的办学愿景:向古今圣贤学习,成为时代新圣贤。我们需要用多元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努力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环境。使每个人在各方面和兴趣上都能得到形成、发展和满足,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现、表达和建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