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高海霜
最近,我读到了留美华裔医生黄全宇先生所著的《美国素质教育》一书。本书的叙述流畅、流畅,使读者轻松、悠闲、随意。没有繁琐枯燥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冗长的讨论。我厌倦了自命不凡、咄咄逼人、不可预测的理论书籍。作者以儿子在美国求学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以理解的方式。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所面临的尴尬令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有见地的,值得我们讨论。例如,“创造力可以教授吗?” “教育应该平等吗?” “孩子该不该受到惩罚?”等等。在第一章“创造力可以被教授”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国内,作者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层次分明,得体。来到美国后,作者将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绘画班。然而,在这堂课上,儿子却画不出来,因为老师什么也没教,只是让学生们乱涂乱画。不满的作者立即要求儿子退出这个“误导”的绘画班。但后来,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时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好不好”,即这幅画是否独特。然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真人。我想如果没有参考,中国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写。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也参与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天天喊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学段的学习,而中国的孩子只能按照年级学习各个科目。这说明美国教育非常重视个性发展;美国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问卷。报告,但中国学生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这说明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美国孩子走到哪里,社区都有团队参加,而中国学校很少有自己的团队。看来美国更意识到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美国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次“职业日”,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甚至还有来自“三教九校”的人来到学校向孩子们介绍各自的职业,比如律师、拍卖行的拍卖师、汽车推销员、消防员、警察、运动员、作家等等。从“职业日”开始,孩子们主要不是学习做某事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人们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因此,孩子的职业选择从小就丰富多彩,也能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然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受到了几千年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无耳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之书”。他们对社会了解甚少。在父母的保护下,他们想象社会太美好。他们长大后社会竞争力较低。从这些比较中不难看出,美国的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这就是我国目前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问题。当我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组织者。他们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在极其轻松舒适的心态下自主探索、体验生活状态。比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者综合实践课,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性,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活动之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正确选择一个岗位去经历,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接受。然而,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教育仅限于个别学校。一个学校不可能容纳整个社会。不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和体验,社会也没有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合作。建设相应设施,开展各项相应活动。因此,中国的素质教育还只是表面的,尚未深入。
素质教育要全面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教育理念。 “模仿我的人会死,创造我的人会活。”陶行知老师的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愿中国教育的创造之花如陶老师所期望的那样绽放得更加美丽、灿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5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