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最近,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台湾老师黄五雄的《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作者谈了对教育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书”,而是一种亲切的讲故事的方式。他讲的是生命教育和孩子的成长发展。这本书以“孩子为什么上学?”这个问题开始。直接触及人们的内心。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发人深省。作者以“孩子为什么上学”这个问题为导向,深入思考“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区别”、“知识是什么”、“学校是否应该存在”、“发生了什么”等问题。教育改革》等相关话题教育的根本问题是重新认识知识、学校教育、当今社会。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笔者认为,才能开拓经验世界,培养抽象能力,才能真正与世界相联系。笔者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学校教育为个体的体验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以将自身的经验发展为抽象能力和理性能力,从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形成真正的联系。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成了束缚学生思想的地方。当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他们要做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智力范围。当考试来临的时候,他们必须做大量的试卷并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也去过一些中小学校园,特别是中学。很难看到学生特有的阳光和光彩。他们的脸上大多充满了疲惫和呆滞。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表面上看,学生在学校里似乎学到了非常系统、丰富的知识,但当详细问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在学校学到的这套知识忽视了知识与人的主观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脱离了现实世界,只知道一些普遍规律。当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时,他们只能以公式化的方式对待生活。其后果是,一旦学生离开学校,他们以前的所有知识都会被遗忘。什么是知识?显然它不仅仅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知识集合,而且是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刚刚过去的高考期间,报纸上列出了一长串高考状元的名单。仔细观察这些尖子生的事迹,他们都不是刻苦学习或者学习到死的孩子。他们都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所以这赋予了他们睿智的头脑和广阔的视野。学校教授的西装知识只是一部分知识。一般来说,教科书中呈现的材料是典型的包装知识。数学、语文系列课程,特别是典型课程。习惯了学习设定的知识,久而久之遗忘的才是人们最真实的经验知识。

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拓宽知识视野、进行价值思辨、培养抽象能力来培养和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者应该做的是为人们发展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和催化机制。让教育内容回归知识的本质,把知识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而不是异化于主体经验的概念和信息。

目前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他们严重压制学生的想象力,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事实上,人们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自己学习,而不是依赖老师。老师最多是从侧面帮忙,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是解除学生的压抑,让他们重拾童年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二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第二步,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一步是“教材和教学方法”。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背负着大量的作业和补习班,没有时间出去玩,我感到非常难以忍受。窗外的世界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窗外,绿油油的景色摇曳生姿。孩子们的眼睛渴望遇见阳光和小草,孩子们的心也渴望拥抱小草和蓝天。学校教育应该架起一座连接窗内和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摆脱束缚,走出窗外,走进现实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本源。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打开紧闭的窗户,看看窗外的风景。事实上,仅仅看窗外是不够的。画家马蒂斯的一生不断地在绘画窗外度过。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里,窗内和窗外已经合二为一了。”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将个体的经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窗内”与“窗外”的融合,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健全人性的人。卢梭曾提出“教育”。 “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成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为“成长”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的多彩世界。花草树木云彩彩虹影,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我们在埋头工作时,确实应该抬起头看看自己,看看学生,看看窗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74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