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当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是陶行知先生使中国的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供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这部《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一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华。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一体化”、“学生自主”、“平民教育”、“学校理念”、“创意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入手,体现了陶行知独特的教育思想。 “生活就是教育”、“知行合一”的思想,历经80多年的检验,不仅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该教给学生现成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根本不用思考。相反,应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反复推敲,得到最好的结果。同时,陶行知也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冲撞。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程序,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可以进行概括,达到举一反三、类比的效果;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传播以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

我们不难体会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种方法的追求,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了能力,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方法必须基于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学习。这里的实践指的是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艺、心理水平不同,教师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纠正。持续行善济贫,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教如何学,学多则教快,学少则教少,学快则教快,学慢则教慢”。 ”。由此,我们知道陶行知翻转了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方式不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学生的学习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速度。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现行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宜操之过急,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同时,现代教育理论也关注个性、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来时手捧一颗心,走时寸草不生。”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老师的《爱满天下》进一步弘扬了爱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关爱成绩不佳的学生。不宜埋在胸前,而应捧在手中,高高举起,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它、摸到它、感受到它。教师应该对后进生投入更多真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生活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无论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总会有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俗话说:“一母养九子,九子养九物”。 “为什么五个拇指不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一些薄弱学校的薄弱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很多方法来教育他们,但他们总觉得收效甚微。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鼓励和引导他们,教给他们一些更适合的学习方法。即使他们仍然不明白我们的教学内容,这些方法可能对他们将来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有帮助。很有帮助。在教学方面,我们会加强检查和督导,让他们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86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