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读后感---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我与你》读后感---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
几个月前,我在《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了鲁楠的几张有关西藏的照片。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自2004年开始摄影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采访。中间的一个细节说,鲁南独自一人在西藏的十年里,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你和我》。在此期间,他读了这本书1000遍。
看到这个细节,我叹了口气:“难怪。”我似乎已经认定,他之所以能拍出令我如此感动的照片,是因为他太喜欢这本薄薄的小书了。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但这本书我读的次数远远少于鲁南。我读得最多的是《越岳全传》和《三国演义》。小时候,家里就有这两件“杰作”。每本我都读了不下100遍。还有中学历史课本,我一般都会看几十本。遍。金庸、古龙的经典小说我平时都会读几遍,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说、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著作我也经常读几遍。
不过,在所有的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你和我》。
我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读过这本书。我在图书馆翻书单时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被吸引了。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重量,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我知道马丁布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但我只是想读它。借用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几乎抄了一遍,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很多读后的感想。后来,当我拿着这本笔记本去教学楼占座时,就被人拿走了,这让我难过了好几天。
不过,这本书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后来,我多次处于十字路口或暂时处于某些大师及其追随者所制造的催眠状态中。在催眠过程中,我依靠这本书把我带回了马丁布伯的道路。
这本书被翻译得极其晦涩难懂,译者也表示他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马丁布伯这本书的寓意是如此重要,如果不翻译得更加晦涩难懂,人们就没有兴趣阅读它。但据我所知,这本书的英文翻译极其简单,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需要这样翻译,直译会更好。
马丁布伯在本书中描述的原理属于最简单的一种。他认为关系有两种:我和你、我和它。
当我带着期望和目的与一个物体建立起关系时,这种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无论那个期望或目的看起来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这个人不被视为与我一样的存在,他成为我实现我的期望和目的的工具。
比如,无数妈妈说,孩子,我好爱你,但很多很多妈妈其实对孩子的真实存在根本不感兴趣。这时,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就是我和它之间的层次,孩子就成了她爱的表达。对象和工具。所以,爱得越深,束缚就越多。
用这个逻辑去检验许多理想主义,你立刻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太多理想主义者在努力宣扬自己的理想时,只把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当作实现自己所谓美好目标的对象和工具。这样一来,暴政甚至屠杀就很容易发生。很多人说这些理想本身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期实施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如果你用马丁布伯的理论去分析,你就会明白,这种唯心主义一开始就很可怕。它只是一个我和它之间的一种极端的关系。
那么,我和你是什么关系呢?马丁布伯说,当我放弃期望和目的,并以我全部的真实性与一个人或一件事建立关系时,我会遇到这个存在的全部真实性,不掺杂任何东西。期望与目的的关系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你就会知道你我都不容易。这就需要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用马丁布伯的话说,就是看到对方身上神圣的存在。
布伯的《我和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但这种关系也可以体现在普通的关系中。 “我”与“你”的相遇,其实就是我的本性——神与这个人的本性——神之间的相遇。
马丁布伯描述了我和你之间的美好关系。然而,他说,我一直陪伴着,而你我只有片刻,但正是这一刻,赋予了生命意义。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比如,我发现很多精神修养良好的师父身上仍然有“他性”,但他们和他们的弟子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将他们视为纯粹的精神化身。于是,它们就成了这些高手“红尘修行”的工具和对象。
文/吴志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