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感受萧红

作者:漠北傲郎

不知道读完《呼兰河的故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只是觉得最后一章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我想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书。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为此,很多人都说我冷血。今天,我可以诚实地说,在我读过的所有书里,真正让我感动的就是这本,字数不多,也不是很厚。 《呼兰河传奇》并不是特别出名。很久以前,社会上曾出现过一种不流行但持久的萧红热,但我一直不敢读萧红女士的任何作品,因为我缺乏勇气。萧红的曲折给了她一种冰冷刺骨的文风,所以我不敢触碰那些冰冷的文字,仿佛它们来自地狱。但当我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的那一刻,我对肖红女士的所有认知都被彻底颠覆了!这些话并不冰冷刺骨,而是饱含情感。

萧红对童年生活的描述既可笑又讽刺。不得不说,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限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就连肖红女士这样一个历尽沧桑的人,短暂的一生也只有三年。当十岁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也需要反思童年。我的家在双城,离呼兰不是很远,所以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书中的很多事情,也能听懂很多东北方言,所以感觉比较亲切,因为肖红女士是一位真正属于的文学作家。到黑龙江。每个人。以前读《平凡的世界》时,感触很深。里面很多陕北方言我听不懂,很多事情我都没有经历过。感觉好遥远,但这部《呼兰河传》却并非如此。对我来说,这是一本真正“脚踏实地”的书。在肖红的人生档案中,几乎没有幸福生活的经历,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爷爷给予她的爱,陪伴她度过人生最艰难时光的浓浓爱意。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呼兰河小镇,以前我爷爷住过,现在我爷爷埋葬了。”结尾的这句话,凄凉得让我想哭,因为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我的祖父曾经住在那里。现在爷爷已经安葬了……他也是一位老人,给予了我沉甸甸的、无可替代的爱,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本来不想写这一段的,因为眼泪会流出来,但最终还是没能忍住……肖红和她爷爷经历过的童年趣事,我大部分都经历过,所以我有太多的感触,那是我一生中不可替代的回忆。

肖红女士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祖国人民呐喊。那为什么不是肖红女士呢?上世纪初,东北人民对生命的坚韧和与死亡的斗争在这里展现出来!书中作者真实的回忆,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动荡的时代。 “当一个跳河的女人被打捞出来时,她不会被埋葬或很快被埋葬。她会在那里放置一两天,让大家观看。一个跳进井里的女人不会被埋葬。” “她从井里捞出来的时候就捞出来了。赶紧埋,别着急埋,就像国货展会一样,忙忙碌碌。” “在他们还没有长成一个人之前,我母亲就把他们带到了这里。也许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还是早点埋葬他们比较好。”好好练习一下,免得以后跳井上吊太业余了。”当这些讽刺的话语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肖红女士举起双臂,用一个弱女子的身体在呐喊,呼唤着人们的人性和良知,也许已经被一个物质极其贫乏的社会夺走了。状况。在当时,这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今天看来,这其实是一件令人感叹的事情。这让我想起老舍老师的《骆驼祥子》。那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人性和良知的时代……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践踏了所有人民的尊严,行尸走肉不再罕见。无论是鲁迅老师、老舍老师,还是萧红女士,还是那个时代所有持笔持枪的战士,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萧红女士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大师,其水平自然是无法估量的。文章中的伏笔恰到好处,中间渲染得淋漓尽致。蒲松龄老师素有“写鬼怪胜于人,刺、贪、刺、虐三分入木”的说法。我认为肖红女士“对场景和事件的描述比别人高明,盲目和无知深三分”。 “盲目”就是对人性的消灭一无所知,“无知”就是对事物极其无知。是不是?团圆老婆不就是死在这两点上的吗?人们说,真正好的文学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萧红女士的作品完成于1940年,历经70多年,依然屹立于当今文坛。这是一部真正经得起时代考验、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博大精深的文学!

都说要趁热打铁,所以我在刚刚读完的时候写下了这些话,谨献给所有向肖红女士致敬的人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416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