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3000字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3000字

读后评网站搜集整理了一篇3000字的《鲁迅选集》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篇关于《鲁迅选集》的评论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出国之前,我收到了几家出版社的征稿请求。他们都要求我从旧文章中“随机选择”,制作一本书,并将它们放在一定的“系列”中。何德这小子如此受宠,他听从了,立刻就行动了。先确立一个或几个主题,分成几小册,分别送给A社和B社。五本“自选书”瞬间完成,全部发布的壮观场面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还有多少读者,稿费是多少? ——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满足。虽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些看似不安全的东西,但我很快就将其扑灭了。

一年后,我得到了五本新书。翻完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最初脑子里闪过的是什么,我心里一点也不高兴了:很多文章都是重复的。其实,即使你是想凑字数,也没必要这么着急。如果剪几条,厚度就合适了。我总是太爱自己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但结果不仅对不起读者,也对自己的作品有害。

有一位朋友,每天早上都会对着镜子批评自己的脸颊四遍(两边各两次),然后才以“居中之心”开始一天的工作。我这篇文章要讲的是1932年底鲁迅编辑、次年3月天马书店出版的《文选》,但我先讲我自己的一些琐事。我并不是受这位朋友的影响,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谈谈图书出版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现象。

鲁迅可能是中国现代唯一一位有意识地按时间顺序组织作品的多产作家,从而避免了小说、散文、散文的重复分册。这是作者的福气,也是读者的福气。其他作家如周作人——,更何况当代一代——,都处于悲惨的境地。虽是“自编集”,但仍是乱七八糟。笔者对犯下这个错误深表遗憾。

我不记得竹内或木山英夫是否曾说过,鲁迅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了《鲁迅全集》。这个想法是,逐年编辑作品的习惯预先决定了他所写的寥寥几句话未来的“全集”。的地位,这足以使我自己或其他人对《全集》以外的任何选择损害其写作体系的完整性。

即便如此,鲁迅生前只编撰了一部《选集》,这让当时和后来的无数作家,尤其是像我这样半心半意的鲁迅研究者,羞愧得“不敢出汗”。

注重书本的版式,是所有爱好写作的人的习惯,但鲁迅在这方面似乎尤为严格。他曾批评清朝修订《四库全书》,多次感叹满族统治者对汉书的精心“谋杀”。对于一些谋求暴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的“集本”、“校勘本”,他不但指出校对错误甚至句子碎片化,而且也不放过随意改变古文版式的出版社和编辑。有效,甚至认为他们很聪明。的不良行为。他对新出版的书籍的世界太狭窄极为不满,以至于他走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去深入研究。在《鲁迅全集》中,对于“书籍的复活与重构”现象有很多讨论,但我们也注意到,鲁迅在谈论版本形式时往往还有其他含义,即与文科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或收藏不同。奶酪。总的精神无非是“简单”和“严肃”。

《鲁迅选集》选取《野草》七章,《呐喊》、《流浪》各五章,《朝花夕拾》三章,《新故事》两章,共计共二十二章。由于鲁迅生前仅有这部《选集》,因此“编修意图”尤其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张铁荣老师在《中国读书报》(2005年6月1日)上写了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很多讨论。有一段话这样说:

”他只从《呐喊》中选出了最满意的五本小说,而作者本人却没有选出《听将军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两部佳作。这大概说明了他的意图。 《听将军令》是一种自我抹黑和借口,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两部作品不是很满意,如果没有《鲁迅选集》的出版,我们很难从作者那里获知这种深层的灵魂信息。其次,《犹豫》中精选的五篇文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兄弟》、《孤独》和《祝福》的删除值得研究。至少说明此时的鲁迅已经从兄弟不和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逃亡在心理上也与彷徨的时代完全不同,当然,《新故事》只选了两首,分别是《飞向月球》和《逃亡》。 《铸剑》,这些都是最符合鲁迅精神的作品。至于为何被删除,读完《补天》——,值得对1933年的鲁迅进行详细分析。”

《鲁迅选集》是鲁迅应天马书店的要求编辑挑选的。以鲁迅对“选集”问题的敏感度,可以想象,他在这部“自选集”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意图,但张铁荣老师的这段话也太真实了,走得太远了。

鲁迅在《文选》的“序言”中明确表示,他接受编撰这部《文选》的邀请,主要是因为他同意出版商的观点,即“可以为读者省钱”。至于“认为是作者自己选择,我应该比别人更清楚”。他不同意,因此觉得“很难”:“因为我在作品上从来没有特别努力或懒惰过,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特别出色,也不配得上这个称号。特意挑选的作品。没有方法。”之后,我拿出了二十二篇材料和写作方法稍有不同的文章供读者参考,编成一本书,但给人一种“压力很大”的感觉。但我尽力去掉“感觉”。 “ 字。”

可见鲁迅对自己的作品并无特别的执着,说“最满意”可能会产生误导。鲁迅评价他的作品并不只有一种标准。更何况,这毕竟只是应他人要求而整理的临时合集,以方便广大读者。如果人们有兴趣读它,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就足够了。这与《中国新文学丛书:两本小说集》等选集的编撰不同,后者担负着文学史的使命。至于“我拿出了二十二篇材料和写作方法稍有不同的文章供读者参考,整理成一本书。不过,那些给人一种‘压力感’的词是我特意想尽办法拉出来的。”出来。”这个意图确实是有的,但我无法从中猜出鲁迅的具体意图。

作者选取自己的一些话,编成一集,堪称“拿出来”。那些没有被选中的,也就是没有被选中的。顶多如鲁迅所说,是“尝试过”,但这只是为了避免他们出现在有限的《文选》中,并没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因素,更不用说“删除”了。鲁迅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但并不是因为比较了自己的作品之后,对一部作品满意,对另一部作品不满意。否则,一部《文选》问世后,其他没有入选的作品,可能会被读者怀疑为鲁迅本人“不太满意”,不是“最符合鲁迅精神”,所以他们可以得到很大的折扣。然而?

《鲁迅选集》没有选散文。他还说:“对我来说,只有这五种才勉强可以称为创作。”其实,这里的“创作”二字是鲁迅刻意借用别人的概念,而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散文也或者更多的是一种“创作”。如果我们更愿意相信他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如果鲁迅没有在《文选》中选择文章,就意味着他对这些文章“不太满意”,想要“删除”它们呢?绝对不。

肯定《作品选》的重要性,了解所有《作品选》的局限性,更加平实,似乎更加“符合鲁迅精神”。

据此,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鲁迅一生只有一部《文选》了。

周作人说鲁迅在写作上有一种“草恐惧症”。这不仅意味着他在写作时每字每句都经过深思熟虑,从不含糊、马虎。也意味着,原文发表在报刊上之后,收进文集的时候,他趁机写了很多。添加修改。但我们千万不要误解,认为鲁迅的修正是对自己观点的修正。绝对不。他的修改几乎仅限于具体的、非常微妙的词语。我没有详细研究过它们。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专门研究作家变态或病态心理的学者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当我读到孙玉石老师的《野草研究》的附录时,我就已经很惊讶了,里面介绍了鲁迅在编辑《野草》时,是如何对我看来不必要的小地方进行精心修改的。这次看的是鲁迅作品编辑专家刘云峰先生批注的《鲁迅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新版)。光是对比“序言”我就震惊了。一篇不到1500字的短文,包括标点符号,后来被鲁迅收入《南墙北调集》,他的改动多达40处,都是词句上的小改动。文末的“1932年12月14日鲁迅在上海的住所”也应该改为“1932年12月14日鲁迅在上海的住所”!

我想,今天的读者读这本校对注释详尽的《鲁迅选集》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看到他是如何疯狂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你手头应该有其他版本可以比较)。那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前,当时大多数人都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地写文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466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