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
近来,“国学”风潮蔓延,传统文化之潮也在社会上风起云涌。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都很方便,藏书也不能说是极好,至少垃圾书刊期刊肯定是很少的(就算有一本,是因为面试官因为眼力不小心插进去了,系统出错很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我看了很多国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但是没有读过原著经典,但只是注释版本,或者是现代学者对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分析。读了它们,一方面我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理敏锐、智慧十足,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感到自己的背景还不够,没有勇气去读原文,对于以后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恰巧我在编辑《图书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朱自清的《经典》一书。我立即拿起它读了起来。读完后,我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我的感受:“忽而一夜春风来,万树被吹断”。 “万树梨花开。”对于我这样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初级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启发和引导作用。
书中老师主要详细讲解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部经典的起源和发展。同时,文字中也自然地提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例如第一章《说文解字》,除了讲解这门文字学的经典内容、风格和功能外,还讲解了它从仓颉造字传说到最早的书法书《十周篇》的渊源。 ”,然后到了秦始皇写的《仓颉篇》元礼篇。《博学篇》做了详细的介绍,还介绍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规则、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法的演变史等等,短短7页的时间,读者不仅了解了这部经典的概述,还掌握了很多有关文字学的常识,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阅读《说文解字》,了解中国书法。
《易经》第二章提到它的演变很有趣。文章称:《周易》原本只是当时的实用书籍,现在已成为儒家经典的第一卷,主要出现在战国后期。在阴阳和道家理论的影响下,儒家对《易经》的卦象、行句给予了各种新的解释。然而,这些新的解释并不是忠实准确地解释卦象,而只是利用卦象来发展他们的哲学。因此,老师在文章的最后作了结语:“儒家的易经是哲学的;民众的易经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诗经》第四章也提到了类似的现象,即“诗以表志”,因为孔子用诗断章取义地论述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家学者们也追随孔子的道路,后来演化出以史考证诗的思想,并给诗增添了教育作用。后续文章大多遵循这个解释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师书十三篇文章总共仅占114页,但对每部经典的介绍却详实、内涵丰富,语言有趣、平实。难怪钱伯承老师在本书的简介中提到,本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读者的学习。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极大地缓解了我学习中国经典的恐惧感,也让我在当今众多令人困惑的“经典解释”中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老师的书确实为刚接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让大家看清了经典的真实“面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消除了许多心理问题。方法上的障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