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甲午甲午观后感500字

【第1篇】

看完电影《甲午战争》,我被邓世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和平。 “致远”号指挥员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接过旗舰指挥权,带领“致远”号官兵奋勇作战,击败敌人。后来,由于炮弹已经打响,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击沉敌舰“吉野”号。做出这个决定后,船上没有人退缩。然而在追击“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时至今日,这部展现1894-1899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的悲壮史诗,依然每时每刻震撼着我的心!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瓜分的历史。这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史。 1898-1894年甲午战争虽然在19世纪末爆发,但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然而,影片在展现这一历史悲剧的同时,却凸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雄壮的歌曲。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将一段原本“黑暗”的历史变成了“闪闪发光”的杰出艺术经典。百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目睹欧美殖民者侵占中国领土,对中国虎视眈眈。 1894年,日本军队挑起1894年甲午战争,入侵朝鲜和中国。

1898-1896年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上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的顽强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它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揭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待民族败类背叛国家、谋求荣耀的丑恶嘴脸。

甲午战争后,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又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极大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转型。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894-1898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摧毁了洋务派“自强不息”的梦想,最终落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勇敢先进的中国人民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英勇奋战,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1911 年。

对于日本来说,不仅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外国列强争夺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它准备发动新的战争,最终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发源地,成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中心。大规模入侵中国的种子已经埋下。

110年前,甲午战争在我国黄海、渤海海域爆发,震惊中国和世界。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战争,它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至今仍令人心痛。 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00年的屈辱。

今天,我们要学习邓世昌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她的力量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这一代人。人们的勤奋和努力。当然,也有在战场上付出生命和鲜血的英雄。我们将高喊“振兴中华”,向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脊梁致敬!

【第2篇】

甲午战争注定让无数中国人悲伤。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后,风雨飘摇的清朝再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

电影《甲午战争》我看过不止一次。每当看到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在列强面前卑躬屈膝,心里总是感到无限的辛酸和愤慨。

一群没有骨气的统治者只能创造一个无能、无用的政府。一个无能无用的政府,怎能书写出昂扬进步的历史呢?

生活在这样的政府下的人民是不幸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英雄们也必然要承受更多的心灵痛苦。影片中的琵琶声令人动容。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主张派遣北洋海军舰队为商船护航。他严厉驳斥了大国中所谓中立国家的别有用心。然而,他的爱国热情却被无情地忽视了。李中堂实际上摘下了邓世昌的王冠。 “卖国有奖,爱国有罪。”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故事。一段悲伤的时光!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邓世昌独自在屋里弹琵琶。琵琶声低沉,无奈,悲愤,更激昂------英雄,“你看吴勾,我拍遍了栏杆,却没有人理解我,所以我就来到了这里。 ”这种心境或许只有此时的你才能明白。于是,你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瑶琴上”,却不知道,“声音没了,弦断了,谁来听?”因为,在你的背后,有无数像王国成一样的热血中国人。

也许,英雄有时注定是孤独的。然而,邓世昌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生死利国,岂能因祸福而免?”作为一名中国海军将领,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生死都可以不顾,更何况个人得失荣辱呢?电影中邓世昌坚毅果敢的眼神也是令观众难忘的场景。当他在宴会上斥责举白旗飞走的方伯谦时,当他斥责所谓中立国别有用心的调停时,当他为人民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时,当他冲向敌舰“吉野号”时”,他的眼神让观众读出了一个故事。一种正义,一种忠诚,一种爱国。

影片的最后,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悲剧的力量。当“致远”舰弹药耗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决心用该舰冲沉“吉野”号。不幸的是,“致远”舰被敌人发射的“鱼雷”击中,船上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黄海的波涛淹没了英雄的尸体,但1894-1891年的甲午战争历史却因为邓世昌等海军英雄而留下了浓烈而悲壮的印记。

悲惨的甲午战争!

厉害了,甲午!

【第3篇】

看着致远号上海军战士们坚毅的面孔,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原来,这世界上还真有这么勇敢的人,面对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和气节。是他们让我知道,无论西方列强如何侵略,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受压迫,中华民族都不会被打败。

然而,在这份骄傲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致远号的沉没是一场悲剧。它不仅代表了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且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没落。

1760年代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在中国,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官僚地主接受了“以夷制夷”的观点,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此时的日本在接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后也走上了改革求生存的道路,开始了明治维新。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动作,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结局。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首次交锋。然而,封建统治阶级的强国梦想彻底破灭了。

为什么是这样?

如果所谓的统治阶级在面对改革时更多地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微薄的权利,而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如果那些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能够在欺凌劳动人民时保持傲慢,而不是卑微求饶……也许结果会是这样。不同的。然而,历史永远留给后人感叹和铭记。任何人真的可以改变什么吗?

一个国家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国家命运的危机。世界在不断发展,没有人能够永远以胜利者的姿态俯视别人。要让自己保持强大,就只能永远懂得如何拯救大多数人的利益,永远知道牺牲和占有在价值的天平上是等价的。事实上,它就像一个湖,需要永远用活水冲洗,否则就会干涸。满清王朝的灭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其实,对待别人不也是这样吗?古语云:“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见,治国与为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生没有永恒的绝对,所以人生包含着许多未知。曾经有人告诉我“机会和风险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勇气,你一定会发现你不知道的机会。

……

眼前的海军士兵们的面容被漫天的炮火渐渐模糊,大海也慢慢恢复了平静。也许现在黄海已没有那段历史的痕迹,也许致远早已化作黄海的一堆泥土,但它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不会被时间抹去。它给我们的启示将被每一个中国孩子铭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61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