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当人们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段话时,一定会对《牛虻》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够赋予保罗如此坚忍不拔的性格呢?那为什么不读呢。
“牛虻”的故事发生在数百年前。为了推翻奥地利的殖民统治,意大利人成立了意大利青年党,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十八岁的大学生亚瑟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由于接受了《告白神父》的欺骗,他天真幼稚,不小心泄露了党的秘密,被朋友们误解。于是他假装投海自杀,实际上却乘船偷渡到了南美洲。经过十三年的磨难,他从一个受人喜爱的学生、虔诚的宗教徒变成了坚定的革命者。他以“牛虻”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各种讽刺文章,支持党的运动。在一次起义中,牛虻被俘虏,遭受了敌人的各种折磨,最后壮烈牺牲。
小说非常流畅,通俗易懂,堪称经典。看完之后,感觉有点像外国版的《红岩》。但写作风格却完全不同。 《牛虻》具有浓郁的意大利宗教气息和女作家细腻忧郁的叙事风格,这与中国很多革命小说不同。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亚瑟这个人物。十八岁的他,还是一个单纯天真的爱国青年,神父最喜欢的学生。由于宗教信仰,他无意中泄露了党的秘密,导致自己和战友被捕。出狱后,因朋友的误会,他无奈出国历练。我们无法想象他在南美洲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从书中的一些片段来看,一定是极其难以忍受的,不仅是身体上,还有精神上。他的尊严也被践踏了。这些难以想象的痛苦,都被亚瑟一一承受着。痛苦磨炼了他坚强、顽强的性格。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回国后,他以十三年前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事业,但少了几分青涩,多了一份宽容。他的语言尖锐而辛辣,就像一把长剑刺入敌人的胸膛。同志们形容他是牛虻,再贴切不过了。他就像一只被蜇过的牛虻,让敌人奇痒难忍,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丑陋的真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难怪他的敌人又恨又怕他。言语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
读《牛虻》,我们可以了解到亚瑟的毅力和坚韧,以及他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这些优秀的品质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第2篇】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牛虻》。以前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把它全部吞了下去,但今天我终于像仇阴卯一样读完了。
牛虻,原名亚瑟。十九岁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有钱人。后来母亲去世,机缘巧合之下,他才意识到自己是个私生子,而他的亲生父亲正是他在自己面前坦白的神学院院长蒙泰尼利。牛虻热爱生活,致力于为国家而战,并想将奥地利人赶出意大利,因此他加入了当时一个相对隐秘的组织,积极参加革命。当蒙泰尼利离开他并用新的号码取代他时神父,牛虻透露了他的真实感受。他深爱着杰玛,所以他把深爱着杰玛的波拉视为自己的妻子。他杀死了他的情敌。谁知道这个人神父是一名间谍,向当时的反动派报告了自己的供述。就这样,不仅牛虻被捕了,他的同伴保拉也未能幸免。
牛虻在狱中坚贞不屈,与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但反动派仍然陷害他,说他是汉奸。出狱后,他受到大家的误解,于是他制造了跳河自杀的假象,乘船偷渡出境。
十三年后,牛虻回到了意大利。此时,他已将名字改为范里斯莱瓦雷斯(Van Rees Levares)。他的身体严重残疾,脸上有伤疤,腿也跛了。他擅长写讽刺教会的文章,所以大家都叫他牛虻。牛虻回到意大利后,仍然与宗教作斗争。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现任枢机主教,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反动教会作斗争。然而,他在走私枪支时被捕,被反动派杀害。
蒙泰尼利,一个虚伪的主教,宁愿牺牲自己的儿子,也不愿离开不存在的上帝。这是一个多么可怜又可悲的人,最后竟然自杀了。
《牛虻》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这是她最成功的作品。多年来,读过这本书的人不计其数。我想他们都被牛虻的力量、勇敢和毅力深深地感动了,都从牛虻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当然,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牛虻生活的环境的危险。感觉就像置身于零下2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时不时刮着呼啸的北风;就像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上,即使不靠近船也会全身颤抖。
当然,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孩子们的书。当我读完后,我会带领本班的孩子们仔细阅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