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有感
边城有感(1)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拆毁给人们看。
沉从文用温柔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美丽的形象,但他也用同样温柔的手法将一切一点一点撕碎。没有激烈冲突的叫喊声,只有低沉的哭声,渗入耳膜,一点一点流进心里。恍惚间,似乎还能听到飞扬的爱的碎片,苍白而细腻地嗡嗡作响,落到地上,沉淀下来,无不触动着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边城》与其说是描写风景,不如说是描写人性。柔和朴素的文风一点一滴勾勒出一个乡村,一个理想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金钱味道,人们生活在最本质的状态。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场上受到了很多人的照顾。彼此脸上的笑容中,没有任何欺骗,也没有讨价还价。人们更像是一个互相帮助的家庭。在这个世外桃源里,生存不需要靠金钱来维持。互相信任、互相关心,让大家生活得舒心。这里没有基于金钱的等级制度。就连财力比较雄厚的顺顺待人接物也不嚣张,甚至还主动给翠翠的祖孙们送了很多粽子。冷漠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让我们找不到任何“文明”社会的礼仪和习俗。这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在作者的描述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或者说,正是人心中对真、善、美的渴望,才让一切显得真实。
涓涓细水静静地流淌,在村里编织着一个个小童话。微弱的晨光倾泻在河面上,反射出一片墨绿。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只有群山环抱的秀美山峦;清凉的月光流淌下来,为村民点亮了一盏银白色的灯,衬托着村庄的怀抱。坐在膝盖上的绿叶最纯粹的美丽。人类源于自然,但实际上却在远离自然。 《边城》向人们展现的天人合一,或许就是沉从文老师的人性自然观:真善美的人性与纯洁美好的自然相连。只有最美丽的灵魂才能在作者所描述的大自然中闪闪发光。
爱情是人类永远向往的旋律。如今,“爱”字在不再含蓄的流行歌曲中随处可见。歌手麻木了,听众也麻木了。这种“爱”只是爱的虚假外壳,失去了意义。虽然“爱情”在《边城》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爱情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爱不需要谈论,也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语来作为定语,因为爱的意义和本质不在“爱”字之前,而在“爱”字之后。简单的笔触恰当地描绘了爱情背后的纯粹之美,不需要修饰和雕琢。它以最自然的面貌出现,与善良纯真的人性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就是作者能够震撼人心的原因——他用自然之笔书写自然的人性和爱。尽管温柔,却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情感共鸣。文中翠翠的爱情是纯洁的,没有家族权力的压迫,没有罪恶的金钱交易,更没有世俗人眼中所谓的门当户对的爱情。自然人性追求的是没有任何杂质的人性。王团一家虽然看重金钱,破坏了村里的和谐,想用金钱招一个好女婿,却遭到了爱渡不爱磨的长辈们的拒绝。或许这种没有面包就想要爱情而义无反顾的人在世人看来有点鲁莽,但谁敢说充满理智的青春就是无悔的青春呢?敢于拼搏,敢于追求,不要太计较得失。即使你犯了错误,你仍然可以成长。即使遭遇世俗的不解,青春也能在逆境中激情燃烧,焕发出最绚丽的色彩。翠翠和诺的爱情虽然是一场悲剧,但这种有些朦胧的爱情始终是一种纯粹的体验。它是边城中一块无瑕的玉石,面对着流淌的江水和千年的沉寂。翠山不断地对着永恒的天空说话和低语。对这个世外桃源最完美的诠释。
《边城》是一部悲剧,但它并不像其他杰作那样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它不像托尔斯泰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的丑恶,也不像狄更斯那样用讽刺之笔描绘人物。它的悲伤更像是大自然的春天。秋天来了,花开花谢,不过于厚重,却纯粹到了极点。但正是这淡淡的离别,深深地震撼着人们已经被肥皂剧悲剧麻木的心灵。本质之美不需要修饰或雕琢;本质的爱不需要承诺或理由;本质的悲伤并不需要沉重或强烈。
古老的河流流淌着,看不到尽头,就像女孩无尽的渴望。
寒冷的夜风吹来,无法驱散寂静的气氛;清凉的月光倾泻而下,无法穿透冰冷的影像。半夜的鼓声,激起离别之愁。朦胧的暮色中,远处似乎有渔火在闪烁。桨搅动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打断了他的思绪。
熟悉的轮廓,熟悉的身影。
跨越时间的长河,流逝的时光和湿润的记忆在这一刻涌动。
少女微笑着,依旧是一如既往的羞涩。
边城有感(二)
《边城》这篇文章读起来感觉很乡村,我很喜欢。也许是因为我生长在一个乡村气息浓厚的县城吧。读这篇文章,就像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1934年的边城,和鲁迅的《药》、冰心的《小诀》等现代小说一样,有很多符号,而且符号用得好,非常贴切。并不像现在那些铺天盖地、不受欢迎的东西,牵强附会。这都是噱头。
不过,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符号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70年来,人们读得透彻、解读得透彻,沉从文老师本人也提到过一些事情。具体来说,他指的是什么?因此,如果我排除人们所认可的符号而试图发现新的符号,我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晦涩难懂和牵强的套路。
因此,我尝试谈谈我对沈老师作品中弥漫着的清新泥土气息的感受。
边城,起这样一个名字,沉老师显然是想表达不被功利主义玷污的淳朴风土人情。文章中出现的背景和事物大多是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事物——自然与人握手的产物,如河流、山脉、渡口、渡口、竹林、茅草屋、小木屋等。城市。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载人时不肯拿钱。相反,他到处请人喝酒,催促对方买猪肉。镇上结婚是自由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就连文中的首富顺顺,也是一个不太在意金钱的人,而且非常大方。在小城里,富家公子喜欢穷家姑娘,舍弃门当户对的聘礼,娶穷家姑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可见边城这样的地方重义轻利,并没有被商业气息所腐蚀。
最有说服力的是,文中提到的寄居者(一妓一女)的文化也如此不同。即使是社会上最势利事物的产物,小镇上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为人们的淳朴,也包容势利,尽力过着这样人性化的生活。就连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也能被河上的一声汽笛戛然而止。
文中没有任何一点说边陲小镇不功利,人人都以反功利为荣。由此可见沉老师对此的喜爱。
接下来我重点分析一下祖父重义重利的思想。两个孙女生活贫困,爷爷却如此“不爱钱”,似乎对钱怀有怨恨,总是为钱而烦恼。事实上,爷爷有传统的边城心态,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多处自豪地提到了茶东人的道德品格,而由于祖父的品格符合茶东人的道德观念,所以深受人们的尊敬。说到渡轮,大家都知道这位豪爽的老人。当然,可以说大家都认识她,因为她是摆渡人。不过,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程度和态度来看,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品格是尊重的。即使他去购物,“商店里肯定有很多商家给他送礼物”。粽子和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位敬业的赛艇运动员的小小的致敬。”
文中有一个细节:翠翠不想看热闹,当她想和爷爷一起守船时,爷爷用茶东人的美德向她施压,让她乖乖玩。女孩的道德为何要受到压制?因为对于爷爷自己来说,这是最权威的东西,所以他下意识地用它来“恐吓”翠翠。
文章描述了当他们遇到与钱有关的事情时,爷爷是如何处理事情的——他们必须互相推搡,好像钱是没人想要的东西。在这些纠纷中,谁最终占了金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 (www.sbkk8.com) 这有时让我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们不断地互相指责,不断地来来去去。有时他们甚至把钱扔在地上,而人们则逃跑。
文中还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起来就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样真实。印象最深的是与屠夫的争执,以及坚持要留下钱的摆渡人。沉老师对这样的场景津津有味,足见他对这种风格的喜爱。大家都很重视友谊,并以不要钱为荣。这是沉老师念念不忘的当地风俗。
不过,文章中也展现了重利轻义的外国文化,道出了沉老师的担忧。边陲小镇最“势利”的就是磨坊,磨坊主带着钱出现。她描述了那位女士非常自然地从身上取出一枚铜币,塞到翠翠手里,然后就离开了。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完全一头雾水。当然,我并不是说任何人的错。我说的是磨坊嫁妆之类的事情。看得出来,王团一家族即使不以金钱为考虑,但依然非常看重金钱,毫不掩饰。这与边城风格有着本质的区别。
边城的田园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将走向何方?这是沈老师深切的关心。她喜爱土味,讨厌重利轻义,自认是乡下人,但她也看到了大势所趋,纯粹的爷爷式文化传统即将消亡。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座边陲小镇的文化走向何方。其实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是沈老师想要的,沈老师也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嫁给大长老,沉老师对大长老不满意。娶二长老象征着当地文化的败坏。如果你逃跑,正如鲁迅所说,要么回来,要么摔倒。以上符号是别人的看法,但很符合沈老师的初衷。但以沈老师的性格,不愿意看到翠翠有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是在尽力保护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结束,阻止了翠翠走向翠翠必将引领的未来。又或许,沉老师在等待一个更好的结局,等待一种符合沉老师自己意愿的拯救翠翠和当地文化的方法。他把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等了几十年、几十年,希望能等到翠翠有更好的出路。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以翠翠为代表的文化如今真的找到了好的出路吗?也许,被拯救了,也许,只剩下残余了。
或许,世间永远留存的只有沈老师的碑文。 —— 如果你按照我的想法,你就能理解我;如果你按照我的想法思考,你就能理解人。
也必然会留下沈老师笔下的朴素之美。或许,如果你想给老师写一些慰问的话,只能写三个字。
美丽永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