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1)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允许我们实现的东西。哲学除了帮助我们阐明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之外,没有什么用处。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不算什么。解决方案。
对于康德来说,如果我们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看看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认为是语言与事物之间的一致对应关系。康德问道:这种一致性怎么可能呢?事物是具体的、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件事怎么能一致呢?事实上,人类的感知只提供了物体的某些特征,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征,我们就无法想象物体。这是物体的主要特征。物体还具有其他从属特征,如颜色、声音、味道、温觉等。虽然这些从属特征是物体的一部分,但人们可以对它们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将蓝色汽车视为绿色桌子。这种主特征与从特征的区分,使人们进一步追问: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因为如果我能以不同的方式想象物体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这些属性似乎只存在于我的感知中,我怎么能确定世界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因此,语言和事物(真理)之间的一致似乎只有在人类头脑中才有可能。
当然,这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怎么办?也许确实存在一个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将其归咎于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是一致的,因为这就是上帝想要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神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呢?
康德把这个问题颠倒了过来。在此之前,人们将自己的理解与外部事物联系起来,但是康德说,如果我们把它颠倒过来,将事物与我们的理解联系起来呢?康德将这种思维方式与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了比较: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所有行星都绕着我们地球转,但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绕着其他行星转。
康德在哲学上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他说,不是事影响人,而是人影响事。构建现实世界的是我们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实际上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是:理解是自然法则。他的结论与现代量子力学有一些共同之处:事物的特征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加工成经验,康德将人类的理解形式称为“(绝对)范畴”。人类理性的这些形式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的理解,康德将上帝的假设理解为某些限制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构建人们的经验世界。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简而言之,康德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履行我们的义务。但“履行自己的义务”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的意志的格言同时成为普遍法则的原则。”康德认为,人类有道德责任。它本质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到客观因果的限制,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具有道德自由的能力,能够超越因果,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二)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头”和“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的批判遵循的“不是根据对象的知识,而是根据知识对对象的“哥白尼变换””。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康德的三大批判我们肯定都知道,而且这三大批判非常难懂,但是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去理解,一定会有收获。就我而言,读完《纯粹理性批判》后,我在下面解释它的思想,将更有利于理解这本书。当然,这里的一部分是其序言中的文字。
本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批判性地审视理性本身,即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确定它具有哪些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作用、要素的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决定它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未来做出最终的判断和规定。这个非常重要。关注这一点将有助于您掌握本书的背景。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它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 “先验要素论”是指人类认知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是指基于这些先天要素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要分别说明一下:第一,由于人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智能再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条件和形式。因此,“先验要素论”应分别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意义论”和“先验逻辑”。康德在《先验意义论》中认为,人必须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来认识事物。这种与生俱来的直观形式可以整理出物体本身刺激感官而产生的感官数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事实上,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上的。 “先验逻辑”包括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和“先验辩证法”。在《先验分析》中,康德在对理解的探索中发现了十二对先验的纯粹概念或智力范畴,而智力是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开始的。用范畴来综合感性所提供的经验材料,使范畴在经验中有效,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但是,理解如何指导对现象应用范畴的判断呢?康德在《原理分析》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智力对现象应用范畴来指导判断,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定,也就是说,必须用“直觉公理”和“直觉预测”来建立智力的先天原理体系。根据类别表。“经验的概括”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假设”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智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自在之物或超越现象的本体则无效。在《先验辩证法》中,康德认为理性不可能超越现象来理解先验本体论。最多只是一些超验的幻想,而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出发,通过推理来认识无条件的,因此推理很容易因主观需要而产生无条件的概念,从而将其视为有客观真实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观概念。这样,人们对无条件的东西(如灵魂、整个世界、上帝等)就有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识,比如包含“四个名词”错误的“谬论”。灵魂,以及关于整个世界的“错误推理”。陷入“二律背反”,关于上帝,演绎出一些不具备客观现实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作者在对感性、理解性和理性进行了分析和规定之后,阐释了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这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运用是没有规则的,因此必须训练其先验运用的方法,建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使纯粹理性的运用不会延伸到经验中。此外,这种方法为建立关于经验或现象的“内在”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原则。此外,它还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中的运用,这表明建立超越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康德从纯粹理性的架构出发,阐释了作为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整体构成。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周三)
我想写这样一篇短文很久了,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开始。我读得很累,读不完。阅读起来非常困难。要说我读过这本书,其实我的感觉就跟没读过一样。我刚刚获得了一次旅行。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 (www.sbkk8.com) 被错误的哲学欺骗了很多年之后,你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哲学绝不是应试教育传递给我们的枯燥、虚假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我知道我以前所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可笑。我庆幸我没有炫耀,不然我就这么肮脏、浪费了。
康德其实很小,但他的思想比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伟大。我们的时代是一群思想停滞、怀疑的假人,充满了浮夸和虚伪。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笑话之一。康德是那么谦虚,从不发表豪言壮语或自夸的话。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想了解自己。他对我们这些后人总是无限乐观,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繁荣的道路。但现在看来,康德错误地认为我们的时代不会如此衰落。
我们需要多为自己着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无知就是贬低自己。我们被没有智慧、感性和理性的事物所操纵。我们正在走向一条迷失的不归路,但我们却冷漠无知。思辨理性的光辉是照耀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但此刻我们愿意让它熄灭,却愿意让自己陨落。我们正在走向卑鄙的庸俗,但我们却无能为力。令人窒息的想法。
我夸张地警告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生物,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所欺骗。这是我读完康德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