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前段时间读了《吕不韦传》,觉得早期的秦王施政公正、正直,没有暴虐的迹象,所以决定回去再读一遍《秦始皇本纪》,好好了解一下。更好地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

当我回顾这部编年史时,我之前的印象依然没有改变。与名门传记相比,这部编年史太不可读了。我觉得这部编年史的重点不是写人,而主要是写那个时代、那个国家。它基本上是一部编年史。所以如何写这篇评论有点伤脑筋。

秦始皇是著名的政治家,秦庄襄王楚王之子。其母为赵国人。她出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当时,楚国“接待赵国”。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然后秦孝文王即位,一年后去世,然后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后去世。此时,郑国十三岁,是秦王。

这部年谱说,秦始皇姓赵明正。为什么是这样?是因为他的母亲是赵人吗?而且我一直认为他应该姓应。刚才我读了《秦纪》,里面说秦国的祖先花了很多钱帮助大禹治水,还帮助舜训练飞禽走兽。舜赐他姓“嬴”。那就称呼他为秦王嬴政吧。

嬴政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13岁即位。秦昭王四十八年,秦昭王出生于赵国。秦昭王五十年至五十六年,秦伐赵国。赵国君臣欲杀子楚一家以泄愤。子楚和吕不韦逃回秦国,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被留下。嬴政回到赵国后,从三岁到九岁,与母亲一起躲在祖母家,长达六年之久。 9岁被接回秦国,13岁即位秦国。这个阶段在这部编年史中几乎没有提及,这可以从《吕不韦传》中看出;另外,始皇十九年赵灭时,嬴政前往邯郸,“朱常、王生赵氏母室”,若有仇,人人皆可乘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童年的记忆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性格。

第二阶段是始皇元年至二十六年,即嬴政十三岁至三十九岁。这一阶段是秦国征东征西,攻城掠地,高唱凯歌,最终“初步一统天下”的时期。也是秦始皇从一个愚昧无知的年轻傀儡秦王成长为一个强大果断的皇帝的时期。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以始皇元年至十二年为标志,以老杜之乱和吕不韦被贬后自杀为标志,秦王嬴政从依赖大臣将领转变为开始独立处理危机,然后彻底摆脱束缚,成为秦朝的领导者。一国之王,确实是一模一样的。

在此期间,从始皇元年到八年,主要将领率兵攻打各国,攻克各个城池。其中,战功最显赫的莫过于孟翱将军。始皇帝七年去世。始皇八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嬴政之弟长安将军君成攻赵,“叛,死于营中,诸将皆杀,民移临洮”。这一年,始皇二十一岁。

始皇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四月,嬴政祭祀天后,住雍城。长兴侯来都纠正圣旨,率京师攻打祈年宫,叛乱。嬴政知道后,命丞相长平君、长文君出兵攻打老都,战于咸阳。老杜兵败逃走。秦王悬赏捉拿老杜。老杜及其党员全部被俘,乱局得以平定。其后果是,对平叛有功的官兵,按功奖励;叛乱分子中,老杜等20人被斩首示众,族人被消灭,家臣被处以苦役,剩下的4000户人家,包括一名党员和一名家属,都被处以死刑。被流放蜀地。此外,宰相吕不韦也受到牵连,次年被罢官,流放到河南诸侯国;而且,对于赵太后,他先让她住在雍城,然后又听从了齐仁毛娇的劝说,将太后迎回了宫。这是秦王即位后首次公开做出独立决策。他处理危机果断,后续处理基本公平、人道。此时,他已经22、3岁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想必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经过这件事之后,嬴政开始显露出他专横跋扈的态度。先是始皇十年,在咸阳大举驱逐异族,遭到李斯的劝阻。魏国尉僚前来献计,说以秦国之力,诸侯非敌。唯一应该担心的是诸侯会联合起来抗秦。因此,秦王应该用金钱贿赂诸侯的权臣,以阻止各国的联盟。这说得通。秦王非常欣赏他,对他非常器重。他吃的、穿的都像他。不过,魏燎却另有想法。或许他和秦王比较亲近,也了解他的性格。他认为“秦王是人,蜂准,眼长,喜鸟,豺声大,虽小善,却有虎狼之心”。他们在约会时很容易脱离人们的陪伴,如果他们有野心,他们可以轻吃人。”这是历史记载中比较少见的对人物外貌的描述,“高鼻梁、长眼睛、鸟胸、豺狼声”。我不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但如果不是很矮的话,他也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帅哥。不过估计嬴政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对别人很刻薄,所以当他极力以善意拉拢魏燎的时候,居然让魏燎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但他死了,秦王就停了,以为他是秦国的尉,所以用了他的计谋。”由此可见秦王的实力有多么强大。如果他想利用你,你想逃也逃不掉。秦王得政了,真是爽啊。此时他大约24岁。

始皇十二年,嬴政上书质问吕不韦。吕不韦深感压力,自杀身亡。以秦始皇当时的性格和年龄来说,对他有约束力的应该只有他的岳父吕不韦和他的生母赵太后。庙都之乱后,吕不韦被逼死。当然,他已经无法被束缚了,赵太后也被大大削弱了。失去了她的影响力后(按照赵太后的性格和能力,估计她原本对嬴政影响力不大),秦王嬴政从此获得了对秦国的绝对控制权。

对于吕不韦的死,我觉得还是有点奇怪。他怎么可能在没有自我认同和反抗的情况下自杀呢?也许他真的老了,没有斗志了,就死了?但大多数人不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贪图生活吗?所以自杀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怎么想?又或许嬴政写信质问吕不韦,他已经准备好了后备计划。如果他不服毒,自然会有人以其他方式让他死去?又或许他的死本来就是“自杀”?

不过,有一点我认为是明确的:吕不韦那时是必死无疑的,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死的方式。

君在位十九年至二十六年,秦国不断南征北战,逐渐灭亡其他诸侯国,最终统一天下。其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今年39岁。

第三阶段是秦始皇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阶段初期,做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事情,比如统一行政区划、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和语言等。但有些事情就没那么有意义了,比如处处供奉禅宗,处处提词颂扬自己,比如派人去拜访仙神寻求长生不老的神奇,比如大规模修建阿房宫。

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秦始皇的暴力行为逐渐显现,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

摘书源于李斯的建议:“请史家、非秦文士焚之。(www.sbkk8.com)天下非博士官者,敢藏【诗】、【书】、诸子百家,习一手、韦杂烧毁,敢说诗、敢说书的人,都弃市了。古者非今人,无为者也。官员们认为它犯了同样的罪行。” ”智说:“是的。”好吧,这个李斯绝对是一个历史罪人,秦始皇采纳他的建议是错误的。统治者强迫人民蒙住耳朵、闭嘴,这是最令人厌恶和愚蠢的。向上。

“商儒”起源于偷偷逃离咸阳的侯生、卢生两位儒生。他们是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他们看到秦始皇的种种暴行,吓得四散奔逃。秦时钦知道后勃然大怒。 ” 令钦差知案,问诸学生,相传相告,遂除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困于咸阳,使世界会知道他们并惩罚他们。”此时,秦始皇35岁,秦始皇48岁。

几年前,魏国的魏辽也曾试图逃离他。他不但没有惩罚魏燎,反而重用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变得如此暴躁、难以驾驭呢?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吗?

秦始皇于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去世,享年51岁,在当时不能算早逝,但也不算长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上,可惜事与愿违。

纵观秦始皇的政治生涯,我感觉40岁之前,他根本上是一个睿智强大的类型,但40岁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暴躁昏迷的类型。这种转变本来应该是一个过程,但只是从历史记载的记载来看。我看不到他内心的挣扎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事情都只是猜测。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多少个部分?这只是我的看法,别当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68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