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3000字
史记读后感3000字
先说【史记】。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正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说话。司马迁,一个好人。好人往往运气不好。我很同情他,也很钦佩他。我觉得他这一生没有白过。
【史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本历史书,而且是历史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一样,我们也将司马迁视为“历史之父”。但据我了解,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传记体裁的开端。相反,它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受朝代限制、干巴巴地罗列帝王将相、以姓氏兴衰为依据的狭隘史书。与追随它、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书籍一样,它现在被称为“正史”书籍。我很欣赏它,因为它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它总结了早于它的事物;它为后来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开始。这是一部始于轩辕,终于孝武的“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的“大史”。它涵盖了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尤其是他生动的叙述和充满感情的文笔,读起来不枯燥,越想越有趣。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很多材料。其中不仅包括“石室金匮”(国家汉代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书籍和档案,还有他调查采访的旧事传闻,其中有社会调查和口述的成分。历史。学者们对《史记》的引述做了详细的考证,光是那些明显可考的,就已经相当令人印象深刻了。它几乎读完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的所有早期古籍。甚至还有更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籍,也就是大家谈论的失传的书籍。按照后人的分类,这些早期史料主要属于《经》、《子》两部分,以及《史》部分中的“上古史”。许多经文来自旧的官方档案,而且是最古老的。它们经过战国思想的过滤,与诸子传记一起,积累成汉代的《六艺书》和《六家学》。司马迁的《绝邪玄传六经,并整理诸子百家之杂》,是我们从汉代思想中窥见先秦历史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词、兵书、命理学、方术等,包含了许多属于后世己部、子部专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集合。它只是四部中的一部,但对其他三部(《程经》、《子》、《其事》、《集》)的研究却起着关键作用。借用一句古话,“走一弯路,见三个对立面”。据我所知,一些老教师,不是科举时代的,而是风潮改变后的,把《史记》当作阅读古书的一种方式,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开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杨叔达的古书是以【史】、【汉】为基础的。因此,我一直认为,这是阅读古书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对于研究早期时期的学者来说。
就《史记》而言,除了史料依据外,编撰体例也很重要。本书的体例,一般称为“纪体体”,区别于“纪体体”(如《鲁春秋》、《左传》、《纪事》及后来的《通鉴》)和“纪体体”。 ” 《体》(如【国语】、【国策】及后人编撰的各种编年史)。但更准确地说,是以“世系”为经,以“年表”、“编年”为纬。它是全面的,不是简单的传记组成的。在形式上,它模仿了早期贵族的家谱。司马迁写历史时,中心是“人”,框架是“家谱”。它是以《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家谱为基础的。分为谱系,讲“空间”(国家、地区、县)和“时间”(朝代史、国史、家史),以及“空间”和“时间”下的“人”和“事”。其十二本氏、三十世家、七十传中,“本氏”指的是“本源”,是家谱的“根”或“主干”; “世家”指的是“世”,也就是家谱的“支”。 《传》讲的是“命”下的人,即家谱的“叶”。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其时代和世家分为国家和年代叙述,用来统一后续的传记。除了本世纪和世家之外,还有相互互动、构成全书时空框架的“十桌”。其“五类纪传”中,只有“八书”涉及法规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执念”,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有“礼乐崩塌”,但“炫耀”之风更为盛行(“士”是当时贵族子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青铜器上的铭文都是以“报姓”开头,说我是“某某的儿子,某某的孙子”。 -所以”。司马迁虽然出生在平民可以当选宰相的汉代,但他却在书写“大历史”。如果他想贯通古今,保持连贯性,用这种体裁是最方便的。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具有范围广、概括性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用“相辅相成之法”,节省笔墨,避免真疑,将史料保存为尽可能的“新鲜”。例如,凡是第一次读《史记》的人都会很容易发现它的描述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章节之间,而且一章内还可以存在多个版本,这让人感觉没有共识。但熟悉《史记》风格的人都知道,这是作者的“众思议”,这是故意的。讲秦时主要用秦的史料,讲楚时主要用楚的史料。它试图让“人物”按其“本来面目”说话。这不仅不是《史记》的粗糙,而是它的谨慎。如果你在《史记》中挑剔、挑剔,固然会有很好的收获,但找错的前提是先了解它。
【史记】这本书很棒,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欲见其人”,所以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序》和《任安报书》。 【太史公序言】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了这篇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世,受名师指教。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方式。所以文笔也考究。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还有一封【给任安的信】。如果说《太史公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告任安述》就是他的“精神史”。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不能死”的人与一个“即将死”的人之间的心灵对话。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浸透着生的热爱和死的痛苦。那种在生死之间折腾的屈辱、恐惧、悲伤和愤怒,以及内心被灼烧、背上冒汗的心理创伤,除非身临其境,否则很难理解。小时候读过《古文观志》,一直认为这是最震撼、最催泪的文章。
司马迁为李将军(李陵饰)而战,被“墙倒众人推”,惨遭阉割。在我看来,他属于鲁迅敢于“哭着抚慰汉奸”的“骨干”。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利益不同,从未喝过酒过,却能放弃工作,不顾生命,为正义发声。更难的是,经历了这场“天灾”之后,他竟然能够从命运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奋力着书立说,成就了自己的成名事业。读《向任安汇报》,我有一些思考:历史不仅仅是死者积累的知识,也是生者塑造的经验。这种生命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是贯穿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的共同精神。历史学家在这种“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够将自身之外无数的生命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首先,它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觉得司马迁就叫司马迁,《史记》就叫《史记》。人的侠义、书的侠义,其实都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如果一帆风顺,缺乏生活经验,你可以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但很难成为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我认为“大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过去和现在,平衡生活和历史)死亡)。
以个人荣辱来看待历史很容易产生偏见,但司马迁在谈论历史时却能够保持清醒、客观。即使写当代事件,即使痛苦,他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赞美之词最多能表达出一些情感,这是出人意料的。生活涉及历史,书写历史和评论历史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我很欣赏司马迁的赞美和文学描写。 (www.sbkk8.com) 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个性,了解他的抒情写作。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胜者为王”的汉高祖也流氓无赖,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模样。即使对于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要欺骗他们的野心,他们的名字将会被后人铭记。”即便是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述父子临终时互相哭泣的情景,回想那些日子,以及他们如何互相关心。黄狗追赶狡猾的兔子,享受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像“小人物”。
与司马迁“大力着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前面)。当他谈到李陵的灾难时,他并没有写太多。与《汉书》相比,仿佛是一笔写成的。这种遗漏到底是因为“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悼词中说道:
俗话说:“身正则不言而行;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李将军叫什么?只见李将军和我一样困惑,说不出话来。在死亡之日,全世界的人,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会哀悼。他对士大夫是否忠诚、清廉?俗话说“桃李不言,桃李成灾”。这句话虽小,却可以说是大话。
司马迁所说的“李将军”是李广,不是李陵。但凌是光的孙子,有自己的家风。就连他的悲惨命运也一模一样。如果读者将这段话与苏坚所说的卫青相比较,所谓“将军至尊,而天下贤臣不可称”(引自《卫将军传》),他的“ “沉默”并不比“有什么要说的吗?”更好。
汉代以后,“韦将军”仅见于记载汉代武功的史书中,而为民间所知。相反,李将军是通过吟诵诗词而出名的。 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全国考古新发现展览。其中有敦煌博物馆赠送的一块西晋壁画砖(图1)。其上有一人骑在马背上,回头射箭。上面有一份铭文清单作为证据。不是别人,正是李广。
当我看到《李将军》时,我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历史上文学的力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