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一党一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上映前后,很多人关注,评价褒贬不一。赞扬和批评只应该由那些做好事的人提出。我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系统。

【党的建设与伟大事业】 首先描述一下党的建设的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有识之士领导了1911年辛亥革命,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当然,这种暴力应该受到控制,即先武后礼,逼清皇帝退位。我们认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领导人认为革命武装力量不够团结和强大,长期的革命可能没有绝对胜利的机会,所以他们与清朝官员(主要是袁世凯派)进行了和平谈判。 )并共同迫使清朝退位。这是一个(这一点只解决了结束封建统治的问题,但对于未来如何治理国家的看法并不统一,结果清朝政权垮台后,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分为混沌);第二,1911年辛亥革命主张“驱逐鞑靼,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当然以推翻清政府为革命目标。 (这是由于短视和革命思维有限,清人被视为鞑靼人,被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无法统一各派力量,共同建设国家。) 1911年辛亥革命企图以退为进,先推翻清政府,然后伺机夺取政权。 (这个想法虽然是个好主意,但终究是令人遗憾的。众所周知,一旦清朝政权作为一个国家政权不复存在,那么各地军阀政权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拥护自己的军队,局势就会变得更加糟糕。失去控制)。

【党建伟业】以下是党建先锋探索真理的过程记述:军阀混战,人民群众水深火热。党建先锋们敏锐地认识到,仅仅推翻旧政权还不够,还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全面的革命,是一场思想政治文化革命,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运动,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阶层。所有的运动都需要有运动纲领的支撑,否则就会混乱,纲领是意识形态的。五四运动虽然是由学校师生发起的,但得到了劳动人民的响应,所以五四运动变成了从学生游行到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激起了工农长期的压迫,激发了工人农民的反抗。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要对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农群众进行思想领导,就必须有简洁、明确、直接的思想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具备这些要素:第一,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平等和对立。剥削和压迫是劳动人民的愿望;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但劳动人民并不了解深刻复杂的民主政治制度,至少对暴力有直观的认识。不仅仅是打、砸、烧、抢,虽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暴力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劳动人民看得见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动荡的国情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暴力革命。

【党的建设与伟大事业】第三部分讲述党的建设历程:党的建设先驱们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功建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以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这个细节发人深省。

【建党伟业】章节的最后,简要描述了建党后党领导人民进行暴力革命的一些场景,以及夺取政权后的复兴之路。

我们看完后的想法不是对《建党伟业》的赞扬或批评,而是《建党伟业》是一本浓缩的历史书。虽然不一定都是史实,但基本轮廓是清晰的。这样,普罗大众不用看书、搞历史研究,也能了解一二。

《建党伟业》给人的印象就是血腥暴力。尤其是宋教仁强调内阁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结果被暗杀。这让人觉得政治上讲礼貌是没有用的,只有暴力革命。所以,建党之初强调暴力,用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政权、新的制度建立后,暴力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告诉我们暴力革命。后来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很多道理,但归根结底有一句话:造反是有道理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普遍的教条。我们不能搞教条主义,直接套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没有的东西就必须发展,不能生搬硬套。中国领导人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强调共产党已从革命政党向执政党转变,强调和谐建设,不搞“暴力革命”。

和谐建设的思想才是人类发展的真谛!

现在有一个问题,和谐建设的理念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太大、太深、太重要。我们只是一颗小棋子,野心有余,实力不足。但我们认为,和谐建设的理念应该是全面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不要着急,向前看,实践会告诉我们。

还有一个问题是,1911年革命也是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新制度。但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大陆稳定长期执政呢? (www.sbkk8.com) 换句话说,中国人民为什么不选择国民党来领导和执政呢?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有几个优势,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第一,群众基础,即经济基础:国民党虽然掌权,但其执政基础是各派势力制衡的结果。因此,国民党必须顾及当时的强大派系,结果就失去了群众基础,特别是劳动人民。此时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但来去无忧。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有革命的希望。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并没有相当大的经济优势。这样,资产阶级共和国就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团结劳动人民,为劳动人民找到出路。群众基础是最广泛的政治基础。平时虽然松散无力,但如果团结起来,拧成绳子,则能量巨大,坚不可摧。再一个就是群众总是希望有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当时的中华民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军阀割据严重。

二是组织基础:一是善于宣传团结群众,有效组织劳动人民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其次,党的自身组织建设依赖民主集中制,民主与集中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放松保证上下统一;三是军队组织思想统一,听从党的指挥,保证团结和战斗力。但民国时期各派明争暗斗,内害极大。

第三,国际基础:中华民国虽然也得到西方势力(如美国)的支持,但中国近代以来被外国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让广大群众对这些西方势力非常反感,而共产党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党有共产国际这个大体系为基础,群众不存在排外思想。相反,他们欢迎我们,并认为共产国际的朋友正在帮助我们。这是一个积极的国际基础。此外,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中国现有政权,暴露了中华民国治理的薄弱环节。这导致民国的治理轨迹发生变化,无法回到正常轨道。这无意中支持了中国共产党。一场由一个人领导的革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89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