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1)
记得有人说过:中国人最可怕的就是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我同意。我个人感觉人总是会头晕。如果这个时候你还相信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正确的,那不是很容易犯错误吗?我认为有一些信仰是好的,但它不是邪教,像法轮功之类的。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如果流向很多地方,偶尔会被污染。如果你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清晰并不是一件坏事。 【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人们通常很容易想到念诵它。念经、打坐、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就是修行,但如果我们看“修行”二字的含义,修行并不仅限于此。业是指身、语、意三业的行为。因为我们的心业与贪、嗔、痴有关,所以我们不断地犯下杀生、偷盗、邪淫等业。修行就是纠正行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纠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与道相对应。
篮子法解决了心脏的问题。须菩提趁机问佛:“善男子、善女人,若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能住,如何调伏其心?” ,就是生起菩提心,这是修行菩萨道的基础;降伏自心是生起菩提心的目标。 《金刚经》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调伏自心,是《金刚经》乃至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也可以称为心性之学。
我也想到了前两天所说的“安心”。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果换个心态去面对,你就会认为好酒只剩下半瓶了。悲观者会说:唉,好酒只剩下半瓶了。相反,乐观者说:还有半瓶呢!故心为源。所以当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决定了你的心情,所以就有悲伤与喜悦、消极与积极、美与丑等等。
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贪、嗔、痴、傲、嫉妒,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充满了战争、谋杀、盗窃、抢劫、强奸和欺骗。你认为这将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世界吗?相反,如果我们有羞耻心、慈悲心、道德心、智慧心,世界就会光明、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由心创造的。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三件事检视自己,每日修行善事。
金刚经读后感(二)
还是有必要写下自己读圣经的感受。这是您自己的时间记录。
昆陀的思想有了一个支点。这个支点被佛陀称为“实相”、“法”、“如来”、“三昧三菩提”、“无上正觉”。这些话都没错。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去理解。我会给这个支点一个现代的名字,“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推理出来。
首先,为什么人们需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的第一个特征是利他主义。让我们假设最初有一个普遍的思想。如果这个普世心没有先有一颗利他之心,又怎么会生出宇宙万物呢?
一个人怎样才能无私呢?当然,就是要无私,去掉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本身就是我,它一定会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这种无私利他就是大慈悲,这其实就是宇宙本身的第一本质——创造力。这也是所有宗教中创世者的想法。佛陀并没有创造像上帝一样的造物主。
昆陀应该算是人类第一位完美阐释创世精神的哲学家。向佛学习创造的哲学。
当宇宙灵魂与人类合而为一时,人类将达到终极涅槃的境界。事实上,佛陀说涅槃就是死亡。佛陀的思想是,由于人们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灵魂的了解,因此他们死后就成为宇宙灵魂。不存在“被宇宙心灵占有”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尽管佛陀的宇宙心仍然具有人们无法理性思考的特点,但佛陀一直是坚定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只是想把人们从上帝的囚禁中解救出来。从中解放出来。对生与死的思考是所有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怎样才能获得与宇宙、灵魂合一的体验呢?佛陀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通过专注于此,人们可以获得这种体验。这里其实存在一个时间体验的问题。观察,比如观察自己的呼吸、出入,其实就是对时间的细分。随着呼吸变得均匀,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微。通过体验这种微妙的呼吸,让人瞬间获得一种微妙的时间感。与时间重叠的感觉。时间与宇宙心灵是一致的。宇宙心灵创造的第一个东西是什么?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一生,二生,二生,三生,三生。我想,这道生的是什么?事实上,是时候了。这种无私的感觉在中国被称为天人合一。人们通过专注可以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感。什么是天堂?这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他们自己。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是自己与那个世界之间的统一。我们不能从物理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是从大脑接触所创造的空间来看待这个世界。脑科学家表示,大脑产生的接触所形成的虚拟大脑空间比我们所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们专注于自己呼吸的沉思形式来说明这种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人们凝视这个世界,融入其中,从而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感受。
昆陀的心思,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来推断。当然,我刚刚开始学佛,所以以后可能有很多事情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思想在佛陀的教义中显得如此辉煌和有力?这是因为佛陀的教义是以消除他自己的瑜伽练习所产生的心理幻觉为基础的。佛陀修习瑜伽多年,产生了无数的幻觉。佛陀将他关于宇宙和灵魂的哲学思想与这些幻觉结合起来,因此佛教变得非常辉煌和强大。
金刚经读后感(周三)
慧能大师与佛陀的缘分是偶然的。惠能原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有一次,在送柴回家的路上,我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心应无处住处,不生不灭。”无意间,一个机会出现了。从此,惠能与佛陀结下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有很多禅宗智慧,但其主要目的是讲“空”的哲学。他提出“布施无相,生无我,居无住,修无得”。
无色,就是破除一切色、不住一切色、破除一切色相。 (www.sbkk8.com)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外在环境所迷惑,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面目。
无私就是打破自我,体悟“我”的空性。我无我,四大虚妄合。
无住,就是法中没有住处。无论善恶,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无法放在心上。如果你执着于法之上的色、身、香、味、触、念,你就会受到六物的影响。失明了。金刚般若是无着无得的妙慧。
《金刚经》不仅毁坏文字、口诀,而且还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能说”。所谓佛法,绝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法,也没有什么法是最上等的法。所以,如来在灯灯佛的位置上,不能从真实的佛法中得到什么。 【金刚经】以“筏比喻”破除对佛法的执着;人过河必须靠船,但渡到对岸后又舍不得放下木筏,那就是执着于佛法了。
禅宗重在修心,《金刚经》修行的基础也是修心。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我们应该如何停留,如何降伏我们的心?”而且《金刚经》认为,一切众生的本心是清净的。 《金刚经》断除一切相,把修行的根本放在“无住不生之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心就永远不会生,无我而住,无住而住,一无所获。通过修行并安于现状,你可以消除所有的幻想。所到之处都达到春天的状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