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

好像每到假期,学校都会布置读书任务。看来我们学生除了寒暑假就没有时间读书了。当然,假期里看的书和平时看的书不是一个水平的。毕竟,谁有能力看完科幻小说或漫画之后,写出令人满意的评论呢?于是,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放在书架上的经典著作来读。

我比较幸运。多亏我的提防,《周国平散文》这本厚厚的书让我每天都能利用中午的时间啃下去,等到放假的时候,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要趁热打铁,把它读完就可以了。

周国平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反观与他只是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名气更大一些。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写书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的全部工作。他的书或文章无外乎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文。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则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的自然是他文学的一面。

周国平的文章真实地体现了“岁”和“三”两个字。每一篇文章都写得淡然,仿佛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看来他始终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境界。这似乎还不够伟大。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如果用他所定下的修身完美的标准来衡量,天地之大,那些治国的“伟人”,又有多少修身乃至修身的人呢?官员腐败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一步步走下去,贪官们哪有得逞的理由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社会地位。如果你不仔细探究自己的灵魂,你怎么能发现社会已经为你预留的位置呢?对于我们来说,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未知的,需要探索;但如果你在迈出探索的一步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或者如果你在旅行中逐渐迷失了方向,那么你有什么资格声称你是你自己?你在探索人生吗?前进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一刻也不能放松。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世俗的态度:不能停止追问世俗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自私的;我们不能停止追问世俗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自私的;我们也不能沉浸在世界中而迷失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巅峰比喻成登山,那么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身体在坚持不懈地攀登,一步一步,深入山的掩护,而灵魂却跳出山外,(www.sbkk8. com)用旁观者清澈的眼睛来指明前进的方向,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显然是神之境界,对于凡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前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定期停下来修正,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看看我们的路线是否已经偏离。 “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我能持守这本圣经,不忘省察自己。学习的范围并不像我们现在经历的那么肤浅。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了解更多。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二)

周国平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在高中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他的书。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了我整个高三,为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了一股平静的思想和哲理之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与以往的《守望》、《朝圣》相比,显得更为纯粹、彻底。我喜欢“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诗意的词,更是因为我欣赏“静”的状态。周国平在书中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丰富和宁静。宁静来自于摆脱外在名利的诱惑。”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让我的感受更加深刻。极为珍贵。

按照通常的情况,当宁静的命题到了哲学家的手中时,总会被演绎成一场生与死的斗争。然而,周国平却能轻松地将这种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行文字中。当我打开页面时,我就无法放下它。在周国平随性的笔下,宁静成了一种自然的存在。年龄的长期磨练和积累,让他的内心更加充实,生活也摆脱了浮躁,逐渐变得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沉默注定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的人生状态。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的书,点上一盏灯,泡一壶香茶,跟着他去寻找内心的平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偶然出现的。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中,我发现了许久未见的熟悉话题:幸福、艺术、坚持、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都有哲学和散文的痕迹。有时两人并行,互相对望,互相欣赏;有时它们相交,绽放无声的思考火花,令人耳目一新。书中,他所呈现的人生经历和读者关心的世俗感悟,在字壳里没有一个“安”字、一个“静”字,但无一例外,都是离静的最短距离。周国平期待的正是这种充满乐趣的宁静。生活中只要有开心的陪伴,我就不会感到孤独和难以忍受,因为无论怎么品味,我都会觉得这份安静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安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尽管它常常停留在某种风景的边界。我曾以为周国平对爱情的诠释是最巧妙、最巧妙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中,爱情就像森林里的溪流,滴入耳中,超凡脱俗又可怜。但书中至此,说到“隐私”和“隔阂”,溪流逐渐进入人间,不再有仙气,似乎正在干涸。但后来我默默地想了想,发现爱确实应该在世界上,在人们周围的人心中。这样的小溪比森林里实用多了。爱应该坚定,应该永远流动。正如他所说,“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还有更多事情发生。

“我的怪癖是,我喜欢那些不屑于被载入哲学史册的哲学家。我宁愿绕过曾经显赫的体系的颓废宫殿,去历史的荒村小巷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这样形容自己对爱情的热爱。默森的向往。同样,我也很高兴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周国平老师的敬佩之情。少年时期的周国平有幸考入了许多人梦想的北京大学,并在如此深厚而丰富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中成长。在中国文革最动荡的十年里,他有幸在山中静静思考,与圣贤沟通,与花草虫鱼相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中,他完成了思想和灵魂的建构。的精炼。大静生大孤独,大孤独生大智慧。智慧与冷静让他完成了内心的超越突破。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动机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就连学术界也变成了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来自灵魂的真实呼唤了。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宁静才会显得那么珍贵,而保持宁静又是多么的困难。

我们来看看【孤独的价值】、【智慧与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些都是我很欣赏的章节。虽然全书没有提到“安静”,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周国平一贯的人文追求。简单朴素又不失诗意的光辉,流畅深刻又不失哲学智慧。正是这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困境,实现了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静”,周国平这样写道:“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丰富的宁静。宁静来自于摆脱外界名利的诱惑。丰富来自于拥有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 “我怀疑一切过于喧闹的事业,一切过于公开的感情。它们总是让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活的嘲讽:‘充满声音和热情,但内心却空虚’”。现在想来,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变得多么喧闹和不安,无论我们的生活周围变得多么喧闹和不安,我们哪里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呢?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找到了,我们还能保持平静吗?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平静,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持心灵的宁静,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最后失去了这片领地,生活就真的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我会再读一遍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打开一本这样【安静】的书,细细品味书中对生命、灵魂、人性的感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236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